OPENING ADDRESSES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在第二届国际防洪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

     值此第二届国际防洪学术讨论会开幕之际,我谨代表大会顾委会向来自世界各国的与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

众所周知,在上周于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2002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水问题被列入了大会的五大议题之一,加强水管理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而防洪体系的建设是水管理的重要方面之一。

近年来,世界各地洪涝灾害频频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损失,如1991年孟加拉河大洪水、1993年密西西比河大洪水、1995年莱茵河大洪水和1998年长江大洪水等。尽管人们采取了很多防洪措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洪水发生的频率和灾害程度都在增加。今年8月中旬,大洪水又袭击了从德国到俄罗斯黑海沿岸的广大地区,突如其来的大雨引发的洪灾使欧洲损失惨重,数百万人因此而蒙受了生命和财产损失;中国的长江今年也经历了98年来最大的洪水。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与洪水和干旱作斗争的历史。中国自古就有“大禹治水”的传说,远古时的部落首领大禹运用 “因势疏导、平治水土”的思想治理中国的黄河,传颂至今。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尤其是98年长江洪水后,中国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投入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仅长江堤防建设投入就达近300亿元经过大规模的加固建设,长江堤防抗御洪水的能力明显增强,在今年长江来水量大、水位高的情况下,长江干堤经受住了洪水的考验,没有出现一处大的险情,保障了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

江河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其成因主要是气候异常;江河洪灾则主要是由于人类在开发江河冲积平原的过程中产生的。人与洪水的关系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农业社会是局部斗争,被动防守,“水来土挡”;工业社会是全面治理,主动控制,“人定胜天”;知识经济时代是与洪水和谐共处。

在中国这样人口密度大的国家,人与洪水争地已经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现实。我国100万平方公里的江河冲积平原,是最富饶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但要依靠江河湖海堤防的保护,才能生存和发展。我国防洪问题的本质是如何在给予洪水出路的条件下,合理开发利用这大约100平方公里的冲积平原,达到与洪水和谐共处。12亿人口的大部分、许多工业城市、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经济,都以这些平原为主要基地。可是人们在大力修建水利工程、努力提高防洪标准的同时,却侵占了河道的行洪滩地,围垦了湖泊洼地,使江河的防洪能力下降;在河流上游大力治理开发的同时,下游河道却因水沙关系不协调而造成淤积。近年来长江和黄河的防汛情况说明,汛期小流量、高水位的现象,主要就是因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改变了流域的自然条件,进而改变了河道的行洪条件。因此,近年来我国的防洪战略正在进行逐步的调整和转变,防洪减灾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协调共处;从以建设防洪工程体系为主的战略转变为在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建成全面的防洪减灾体系。

这次国际防洪技术研讨会在中国召开,是我们加强与世界各国同行交流切磋、并了解其它国家在治水方面的实践与经验的好机会。我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来自各国的朋友们,能有机会了解中国的防洪工程建设和治水实践,同时我们中国的同行也能够更深入和直接地了解学习其它国家先进的治水理念与技术,共同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做贡献。

最后,预祝全体代表和同行人员身体健康,在中国的旅途愉快!

谢谢大家!

 


水利部党组成员、国家防总秘书长鄂竟平在第二届国际防洪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女士们,先生们:


    值此“第二届国际防洪学术讨论会”开幕之际,我谨代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水利部和汪恕诚部长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与会的各位来宾和代表表示由衷的欢迎!

    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会聚北京,探讨解决我们共同面临的洪水问题之道,对新世纪防洪减灾事业的发展无疑将起到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中国受洪水威胁的区域,特别是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历来是人口密集、社会财富集中的精华地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大江大河的洪水灾害一直是中国的“心腹之患”。

    减轻洪水灾害,为人类安全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直孜孜以求的目标。从大禹治水到现在,我们为此目标已奋斗了5千年。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明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都与此密不可分。

    近50年来,中国政府和人民为防御洪水灾害,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修筑堤防20余万公里,建成水库8万余座,沿江河两岸设置了近百处蓄滞洪区,特别是98年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防洪工程建设,江河防洪能力显著提高,目前大江大河已初步建成了可防御常遇洪水的防洪工程体系。

    在21世纪的前30年,中国人口将增长到16亿人,城市化率将由现在的30%增加到50%以上,受洪水威胁地区的社会财富将进一步集中。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减轻洪水灾害及其影响,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的问题表明,对中国这样一个面临巨大的人口、发展和生态压力的国家,通过工程措施适度控制一定量级的洪水是必要的,但这并不充分,也不完善。1998年洪水后,我们逐步在以下几个主要观念上达成了共识和转变,即:从试图消除洪水灾害转变为承受适度的风险,实现减灾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从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转变为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的同时,特别注意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从单纯防洪排涝转变为以减灾为目的,防洪排涝与洪水风险区综合管理并举;从重视防洪工程建设转变为在重视工程建设的同时,要特别重视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建设,并强调科学管理,依法治水;从认为洪水仅仅造成危害转变为认识到洪水既有致灾的一面,也有提供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面;从单纯与洪水抗争转变为在保证生命安全的条件下,合理地调整人与洪水的关系,即防洪工程建设时要考虑合理地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以及改善生态。

    这些转变的实现,有赖于中国政府治水方针的确立,有赖于新时期治水思路的提出,有赖于防洪减灾理论的不断创新,有赖于新的科学的防洪减灾技术手段的开发与推广运用,有赖于减灾研究和减灾实践的相互支撑和密切结合,有赖于减灾研究力量的整合和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还有赖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虽然国情有所差异,但世界上许多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和中国一样都面临着洪水灾害的困扰。今年8月上、中旬,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了从德国到俄罗斯黑海沿岸的广大地区。德国、奥地利、捷克、俄罗斯、英国、罗马尼亚、意大利等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暴雨及洪水灾害。据估计,欧洲各国的总体财产损失将超过200亿欧元。世界气象组织最近发布的公报说,今年全球有80多个国家1700多万人遭受水灾,受灾面积超过800万平方公里,共有3000多人丧生,物质损失超过300亿美元。可见抗御洪灾、减小损失已经是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课题。各国在防洪减灾实践中积累创造的经验、教训、观念和技术,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参考和引进。实际上我们许多观念和技术,例如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洪水综合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都是在吸收了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而思考建立的。可以这样说,凡是对我国防洪减灾事业有益的思想、理论和技术,我们都要结合国情,认真分析、引进和吸收,并将其运用到防洪减灾研究和实践中去,推动中国防洪减灾事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将我们的防洪减灾研究成果和技术向世界展示,为国际防洪减灾事业做出贡献。

    我十分高兴地看到,在参加会议交流的论文中,有许多国外的专家也在关心和探讨中国的洪水问题,并提出了他们的观点和建议。借此机会,我谨向他们表示由衷的谢意。

    希望国外专家和学者能更多的了解和关心中国的洪水问题,为我们出谋划策,也希望中国专家更多地关注他国的洪水问题和国际防洪减灾研究动态,加强交流合作,增进了解,共同推动全世界的防洪减灾研究的发展与进步。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祝各位身体健康。

    谢谢大家。

 

  Home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