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会开幕、闭幕 |
| 接见与会谈 |
| WASER成立 |
| 学术活动 |
| 技术考察 |
| 论文集 |
| 媒体报道 |
|
|
|
汪恕诚部长接见世界泥沙研究学会理事会成员
索丽生会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副助理总干事A.Szollosi
Nagy博士
高季章、胡春宏等会见下一届会议主办国代表
记者采访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主任高季章
记者采访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胡春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代表Nagy接受记者采访
韩其为院士就三峡泥沙问题接受央视、新华社记者采访
世界泥沙研究学会主席WALLING教授接受记者采访
中国三峡工程报记者采访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教授杨志达
水利报社记者采访美国水文和泥沙专家John
R.Gray
|
汪恕诚部长接见世界泥沙研究学会理事会成员
国际泥沙信息网10月18日讯
在第九届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期间,世界泥沙研究学会成立前夕。汪恕诚部长接见世界泥沙研究学会理事会全体成员。
汪恕诚部长向客人深入的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对现在中国正在实行的退田还湖和退耕还林的政策做出了深刻的分析。汪恕诚部长指出,过去人们往往强调洪水对人的伤害,现在要特别注意的是人对水的伤害。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也是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世界泥沙学会的成立为治理泥沙的专家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世界泥沙研究学会理事会新当选的主席WALLING教授对水利部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对能够在中国举办第一次理事会以及将其秘书处设在中国表示由衷的高兴,并高度赞扬了中国治理黄河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水利部索丽生副部长、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水利部办公厅主任顾浩、水利部国科司副司长孟志敏以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高季章陪同会见。
会见现场
汪恕诚部长向WALLING教授赠送礼品
双方合影留念
BACK
|
索丽生会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科学副助理总干事A.Szollosi
Nagy博士
国际泥沙信息网10月18日讯
在第九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期间,水利部索丽生副部长亲切会见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副助理总干事A.Szollosi Nagy博士,A.Szollosi Nagy对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双方就共同关心的泥沙研究领域交流了各自的看法,并就进一步加强合作进行了探讨。
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成立20年来,与联合国有关组织及众多国家开展了多项国际、地区、双边和多边合作研究,组织了大量的国际培训班、国际会议、人员交流,出版了众多的中英文期刊、书籍,为推动世界泥沙学科研究和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A.Szollosi
Nagy充分肯定了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所作的工作,并希望今后发挥更大的作用。
水利部国科司孟志敏副司长,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国际泥沙培训中心主任高季章等陪同会见。
会见现场
BACK
|
高季章、胡春宏等会见下一届会议主办国代表
国际泥沙信息网10月20日讯
10月20日,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主任高季章和副主任兼秘书长胡春宏会见下一届会议主办国俄罗斯代表R.
S. Chalov和N.I. Alekseevskiy,泥沙中心王兆印、佟玉玲、刘成和同济大学刘曙光等参加了会谈,讨论了俄方承办下届会议的相关事宜。俄方表示一定尽其所能在莫斯科成功召开下届河流泥沙国际讨论会,并表示为支持WASER理事会在该讨论会上召开,将按照尊贵客人礼遇接待WASER理事会成员。泥沙中心提出将为下届会议提供经验及一定的技术支持。
BACK
|
记者采访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主任高季章
国际泥沙信息网10月21日讯
10月21日,水利报社记者采访了本次大会组织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主任高季章。
记者:高院长,请能否阐述一下本次会议的主题和为什么会选择在宜昌召开本次会议?
高季章院长(下简称高):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大型水利工程与河流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因为现在中国水的问题存在四大问题,河流泥沙、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和水污染。这也是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问题。所以泥沙方面的问题主要就是研究土壤的侵蚀和泥沙的输送、淤积等各个方面的规律,同时它也关系到国土整治和生态环境等也是密切相关的。这是选择本次会议的主题的意义。本次会议之所以选择在宜昌召开,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宜昌地处三峡工地,三峡地区长江泥沙淤积比较严重,但是由于吸取了三门峡大坝等的教训,这同时也是经过几代水利专家的试验研究、计算。三峡地区的的泥沙淤积情况比预计的要好。由于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所以三峡工程面临两大问题:一个就是百万移民,另一个从水利技术工程上的问题就是泥沙淤积问题。其他的技术问题,由于我国经过几十年的经验积累,问题不大,有的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泥沙问题的可变性太大,具有不可预测性,所以它的存在使全世界的泥沙专家都很关注三峡工程。第二是因为长江虽然含沙量不算太大,但是流量很大,因此总量还是不少。近几年有一段时间,长江的水从表观上看有点发黄,所以就有人担心长江会不会变成中国的第二条黄河。这就是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泥沙专家都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同时整个长江流域的泥沙治理也是很受关注的。所以世界上很多著名的泥沙专家都想来看看三峡工程的伟大建设成就。这些因数使我们在几年前就将会址选在宜昌的原因。
记者:本次大会今天就要闭幕了,能请高院长谈一下本次大会的意义并展望下届在莫斯科召开的大会。
高:本次会议是几届来参会人数规模最大的一次,参加专家特别是知名专家最多的一次。同时本次会议宣布了世界泥沙学会的成立,这是在整个全世界范围内研究泥沙的专家有了一个共同的学术组织。从本次会议论文交流的情况来看,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也很有深度,这也反映出本次会议世界上研究泥沙的顶尖专家都到会了。第二个方面是世界泥沙学会的成立,这使得在水利行业第一个总部和秘书处都设在中国的国际学术组织。这使得我们一方面在吸收世界各国的,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治理泥沙的先进经验提供了条件,对提高我国治理泥沙的水平提供了条件。下一届会议在莫斯科召开,因为泥沙河流国际讨论会在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都召开过了,所以这次选择在俄罗斯召开是因为俄罗斯有自己独特的地理条件,地夸亚欧两洲,所以意义较大,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也是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俄罗斯的水利科技也相当发达。我相信在俄罗斯举办的下一届大会同样会是一届成功的大会,值得大家期待。
BACK
|
记者采访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胡春宏
国际泥沙信息网10月21日讯
10月21日,水利报社记者采访了本次大会秘书处秘书长、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议胡春宏。
记者:第九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可谓是全球泥沙界的盛会,四天的会议紧张而热烈。能否谈谈对这四天会议的总体印象?
胡春宏:正如你所说,四天的会议紧张而热烈。在这四天里,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名泥沙专家欢聚一堂,有220位专家在会议上报告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盛况空前。总结这次会议,大致有如下特点:
泥沙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以中国为例,国务院领导对这次会议的召开十分重视,水利部部长汪恕诚亲临大会祝贺。中国三峡总公司对会议的顺利召开给予大力支持,总经理李永安亲临大会祝贺并听取学术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派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参加此次会议的专家层次高、学术水平高、学术报告涉及的领域多,学术研究成果代表了当今世界泥沙研究的最高水平。专家们各自阐述其治理河流泥沙的理念、思路,讨论、研究并指出治理河流泥沙的发展方向。
此次会议议题广泛、全面,6个会议议题,12篇主题报告,几乎涵盖了当今全球河流泥沙治理的主要问题。这些议题和论文的发表,必将引起国际社会对河流泥沙治理的进一步重视。
此次会议专家们积极参与讨论,学术气氛特别浓。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专家积极参与讨论,表现得非常活跃,外语水平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
会议期间,中方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成立了世界泥沙研究学会、汪恕诚部长和索丽生副部长分别接见了世界泥沙研究学会理事会成员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等。这些工作,必将拓宽中国泥沙专家的研究平台。
此次会议,引起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三峡工程报》、《中国三峡建设》杂志、《中国水利报》等媒体,专门派出记者跟踪采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三峡总公司新闻中心,在会议期间派出强大的采访阵容,报纸、杂志分别出专刊和专稿。在此,我们向各新闻单位表达深深的谢意。
下届会议主题:泥沙过程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记者:下届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将在莫斯科举行,能否预测一下下届会议的主题?
胡春宏:第十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将由莫斯科大学主办。会议预计在2007年8月1日至4日召开。在河流泥沙研究领域,俄罗斯是一个大国,它有非常好的研究基础。中国许多著名的泥沙专家,都曾留学前苏联。莫斯科大学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学,拥有12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据我所知,这次会议的主题暂定为“泥沙过程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这一主题符合当今世界重视环境的发展趋势,对世界各国都具相当的吸引力。我相信,下次会议会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泥沙专家的学术交流。
“各国专家非常认可三峡工程解决泥沙问题的办法”
记者:我们注意到,在此次会议12篇主题报告中,中国专家的报告就占了6篇,这是不是有点“近水楼台先得月”?
胡春宏:此次国际会议,我们在组织时严格按照国际惯例。对主题报告的选择,既要考虑地域的平衡,也要考虑其学术代表性等方方面面。
目前,中国河流泥沙的研究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中国的黄河、长江的泥沙治理,一直为国际泥沙界所关注。河流泥沙研究的方向与大型水电工程密切相关,三峡工程、小浪底等水电工程,在某种程度上带动了中国河流泥沙研究。相比之下,中国泥沙专家的研究成果更多一些,份量更重一些。
记者:会议期间,各国专家对三峡工程的泥沙治理问题有何评价?
胡春宏:各国专家非常认可三峡工程解决泥沙问题的办法。
客观地说,三峡工程吸收了三门峡等水库治理泥沙的经验、教训,对泥沙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是建立在非常可靠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在此基础上,三峡大坝采用了非常科学的运行方式。随着三峡大坝的逐步建成,这种运行方式仍将不断优化。
BACK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代表Nagy接受记者采访
国际泥沙信息网10月19日讯
10月19日,水利报社记者采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代表Nagy博士。
BACK
|
韩其为院士就三峡泥沙问题接受央视、新华社记者采访
国际泥沙信息网10月18日讯
由水利部主办的第九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会议于今日在湖北宜昌隆重召开。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国内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近500名中外泥沙及其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非政府机构的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泥沙问题是世界性难题,是我国重要环境问题之一,此次会议吸引了众多新闻媒体。会议间隙,韩其为院士就三峡泥沙问题接受了央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韩其为院士谈到,三峡泥沙问题是三峡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经过多年的研究努力,三峡水库的淤积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韩其为院士接受央视记者采访
韩其为院士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
“水库的长期使用在中国已是成熟技术”
——访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其为
(摘自http://www.ctgpc.com.cn
(2004-10-22 00:00) 中国三峡总公司网站)
韩其为,中国水利水利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九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期间,本报就有关问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我国的泥沙研究,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记者:泥沙问题是三峡工程的主要技术难题之一,正因为如此,这一问题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此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选择三峡为会址,是否具有特别的意义?
韩其为:长江的泥沙问题,是三峡工程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之一。作为全球河流泥沙界的盛会——第九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之所以将会址选在长江三峡,我认为大致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因其数量大、难度高,不仅引起国内社会各界的关注,而且引起国际上泥沙研究界的关注。
第二,有关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为此次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将在会议上介绍、讨论。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泥沙科研人员多年来在研究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上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国际泥沙界的赞誉和某种认可。
第三,三峡工程的泥沙研究,已处于国际上的领先水平。举世瞩目的工程,处于领先地位的泥沙科研成果,自然吸引着国际河流泥沙界的目光。
记者:汪恕诚部长在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自上世纪50年代起,在黄河、长江上修建的众多水电工程,在带来重大效益的同时,也给长江、黄河的自然形态带来深刻变化。请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深刻变化?
韩其为:原来的河流是一个河道,在江河上修建水电工程,建坝蓄水后,库区就成了湖泊。另外,河道变成湖泊后,在上游会发生泥沙的淤积。泥沙淤积到一定的程度,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就会减少水库的部分有效库容,同时对航道、环境等也会造成一些影响。与此同时,下游河道也会产生冲刷。冲刷使河床和水位降低,河势变化也可能会使河岸发生一些崩塌。无论是水库还是江河下游,其效益是主要的,问题是如何降低、防止其负作用,这是可以防治的。因此,必须解决泥沙问题。
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泥沙的淤积和下游冲刷等情况,均在原来预测之内。这也证明了我国河流泥沙的科研成果是可靠的。
“三峡工程的泥沙难题,已得到根本解决”
记者:据我们所知,已建成的黄河小浪底水电站和正在建设中的三峡工程,在解决泥沙这一难题时,都采取了在枢纽布置上设置冲沙设施、在水库运行上采用“蓄清排浑”的调度方式等措施。您认为这些措施是否有效?中国是否已经解决了泥沙这一技术难题?
韩其为:这些措施和技术肯定是有效的。我也曾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它就是“水库的长期使用”。“水库的长期使用”是通过水库的恰当运用方式(俗称“蓄清排浑”),控制水库淤积,使其能长期保留一部分有效库容。国外有个别水库,由于它的目标(指滞洪、饮水、灌溉)比较单一,泥沙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在采取适当措施后,做到了长期使用。如有的滞洪水库,洪水来了以后,通过减少出库流量而蓄水削减洪峰,洪水过了后,水库的水位又降了下来。像这种水库,水位升高时,泥沙就淤积在水库里,水位下降后,泥沙就冲走了。这种水库,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可以达到一种“平衡”,可以做到保留一部分有效库容。另外,还有一些蓄水量相对比较小的水库。如灌溉水库,当来了大水时,干脆打开闸门放水,这样就把淤积的泥沙冲走了,从而建立新的“平衡”,泥沙就不再淤积了。我们国家东北的闹得海水库是滞洪水库,它的泥沙淤积就得到了控制。
对于一般水库,过去国际上流行一种看法,认为水库最终会淤死,失去调节能力。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在北方建造了一些水库,淤积问题很严重。对此,我国的科研工作者研究了“蓄清排浑”的控制泥沙淤积的水库运用方式,并在60年代初在个别水库取得了成功。为解决三峡工程的泥沙淤积问题,我国的科研人员很早就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建立了一整套理论,并从理论上证明了不仅在目标单一、排沙有利的小水库上做到“蓄清排浑”,而且在一般性的水库上也可以做到“蓄清排浑”。这一理论,已经在黄河三门峡等水库得到证明。
三峡水库正是采用“水库长期使用”的运用方式,解决库容淤积的,使其能最终保留绝大部分防洪与发电净库容。
国际上对中国人解决三峡工程泥沙淤积这一技术难题给予高度评价。1987年,曾参与三峡工程建设可行性论证的加拿大CYJV明确表示,平衡坡降和长期保留库容,在中国已经是一门成熟的技术。处理三峡水库泥沙淤积的策略,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世界上没有哪一国家像中国一样在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中就立足于水库的长期使用。
当然,上面谈的是水库库容淤积,即全水库淤积而言。至于因泥沙淤积对航运和其它方面的某些影响问题,通过研究,明确措施,也是可以解决的。
“长江肯定不会成为第二条黄河”
记者: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流传这样一种担心:长江是否会成为第二条黄河?最近,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曹清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五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长江上游生态建设的力度,四川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成效初步显现,长江绝不会变成第二条黄河。作为泥沙专家,您对这一问题怎么看?
韩其为:长江肯定不会成为第二条黄河。长江产沙的条件与黄河相比,差别是很大的。黄河流经黄土高原,而长江流经的区域,比如金沙江、岷江、乌江等流经的区域土层都是很薄的,不可能提供大量细泥沙。其次,长江的含沙量只有黄河的1/30。与黄河相比,不是一个数量级。另外,由于降水量大,长江流域的植被容易恢复。
即便如此,中国政府非常重视长江上游生态建设,正像国家林业局所说,四川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成效已初步显现。因此,长江肯定不会成为第二条黄河。
记者:最新监测表明,长江泥沙含量已呈全线下降之势,三峡库区的水土流失正以年均约1%的速度递减。对这一数字,您有何评价?
韩其为:不可以这样说。长江的支流嘉陵江的泥沙减少很多,与过去相比,嘉陵江的泥沙减少了70%到80%。嘉陵江泥沙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在其上游修建水库和闸坝(航电枢纽);二是水土保持初见成效。在岷江、乌江等一些支流上,由于修建水库,泥沙量也有所减少,但金沙江的泥沙量目前尚没有明显变化。由于流域来沙减少,宜昌站的泥沙量近十余年来有明显减少,与过去相比,减少了近20%。由于长江上游来沙量的减少,再加上即将在金沙江修建高坝大库,将来三峡水库的泥沙含量,会大幅度地减少,三峡泥沙问题会进一步解决。
BACK
|
世界泥沙研究学会主席WALLING教授接受记者采访
国际泥沙信息网10月19日讯
10月19日,水利报社、中国三峡工程报记者分别采访了世界泥沙研究学会主席WALLING教授。
“三峡泥沙问题的解决是中国专家成功的典范”
——访著名泥沙专家、英国Exeter(埃克塞特)大学教授Desmond E. Walling(威廉)
□ 本报记者 于翔汉
(摘自http://www.ctgpc.com.cn
(2004-10-22 00:00) 中国三峡总公司网站)
Desmond E.Walling(威廉)是英国Exeter(埃克塞特)大学教授、著名泥沙专家,在第九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期间,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人类必须综合考虑,从而确定什么更重要”
记者:水电是清洁能源,因此各国政府都在大力兴建水电站。但也有人主张废掉水库大坝及发电设施。对此,您有何评价?
威廉:评价这一问题非常困难。有很多方面的因素造成评价这一问题的难度。
第一,各国政府大力兴建水电大坝,不仅仅是以发电为目的,还有其它方面的因素。比如防洪、灌溉等。
第二,很难确定建设水电大坝对环境等造成的负面影响到底有多大,这种负面影响是否可以忽略不计。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平衡修建水电大坝所产生的效益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之间的关系,从而将这种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第三,如果人类不建水电大坝、不使用水电,那么就必须要使用其它的能源,如核能、热能等。但与水电相比,这些能源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更大。因此,人类必须综合考虑,从而确定什么更重要。
记者: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因低估了水库库区泥沙淤积的严重性,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是什么导致了阿斯旺的悲剧?您认为应该如何做,才能避免阿斯旺的悲剧不重演?
威廉:的确,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因低估了水库库区泥沙淤积的严重性,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据我所知,阿斯旺大坝在建设前,没有考虑泥沙淤积给各方面带来的影响,也没有数据和资料反映这方面的情况。如果阿斯旺大坝在修建初期也像三峡工程这样,把这些负面影响考虑进去,就不会出现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悲剧。
中国的泥沙专家对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深入、透彻的研究,对因修建大坝所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研究得非常仔细,并有很多科学、详尽的数据为论证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我认为像阿斯旺大坝那种情况是不会在三峡工程出现的。
“我相信三峡工程建成后,一定会持久运行”
记者:作为世界著名的泥沙专家,您一定十分熟悉中国的水电工程,特别是三峡工程建设。对中国同行在解决泥沙问题的措施和办法,您有何评价?此次您来三峡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威廉:1980年,我首次来到中国。在游览长江经过三峡时,中国工程师告诉我,将来三峡大坝就建在这个地方。他们还向我介绍了泥沙问题。从那时起,我就对三峡工程十分关注。在我的印象中,中国专家工作态度非常严谨、刻苦。多年来,中国政府对河流泥沙问题十分重视。在河流泥沙研究方面,中国拥有一支庞大的科研队伍,可谓人才济济。他们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建立了泥沙研究的物理及数字模型,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是中国泥沙专家最为成功的典范。
我相信三峡工程建成后,一定会持久运行。
“中国泥沙专家的经验更为丰富”
记者:是否可以介绍一下英国的水电工作者是如何解决泥沙问题的?作为泥沙专家,能否对中国同行提一些合理化建议?
威廉:英国的水电站很少,能源大都来自热能和核能。另外,英国河流的含沙量很小,因此,英国河流的泥沙问题不是很严重。
相比之下,中国河流的含沙量较高。正因为如此,中国泥沙专家的经验更为丰富。多年的科学研究和实践,使得他们更加知道如何解决泥沙问题。
BACK
|
中国三峡工程报记者采访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教授杨志达
国际泥沙信息网10月19日讯
中国三峡工程报记者10月19日采访了世界泥沙研究学会副主席、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教授杨志达。
应用理性眼光看待拆坝
——访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教授杨志达
□ 本报记者 徐爱民
(摘自http://www.ctgpc.com.cn
(2004-10-22 00:00) 中国三峡总公司网站)
在第九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教授杨志达被推选为世界泥沙研究学会副主席。会议期间,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首先祝贺您当选为世界泥沙研究学会副主席,您是第一次来三峡吗?
杨志达:我来三峡很多次了,但是三峡工程蓄水以后是第一次来,我还没看到大坝呢!
记者:明天您就能看到了,会议安排明天参观三峡大坝。为什么许多人不担心混凝土的寿命而担心泥沙问题,泥沙对一个水库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杨志达:非常大。因为大坝从结构上做得大一点、做得厚一点它是不会垮的,但是泥沙是运动的,运动的东西比较难以掌握。混凝土是不动的,你设计是什么样子它就是什么样子,但泥沙是变动的,它和上游的环境、水库运行都有关系,它本身运动就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在土木工程中最难处理的就是泥沙问题。
记者:现在的监测数据显示,蓄水后三峡工程坝址地区年输沙量从5.3亿吨减少到2亿多吨,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杨志达:一个刚刚修建好的新水库,它的上游一定有大量泥沙被拦蓄下来,到了某个程度后接近平衡状态,根据水库的不同形状,蓄水初期泥沙大概会减少50%到90%。三峡水库是一个细长的狭谷型水库,这对排沙很有好处,不像很多其它水库是湖泊型的,像一个大肚子,排沙就很困难。
记者:针对美国最近出现的一些拆坝现象,您有什么看法?
杨志达:每个水库都有设计寿命,普通水库设计的使用寿命大概是五十年到一百年左右,西方国家水电事业发展得早,很多水库已经达到了它的使用寿命。这些大坝首先在安全上存在问题。比如本来一个水库有很大库容,洪水来了可以调蓄洪水,但现在淤满了泥沙,发生大洪水就可能会漫过去,有溃坝的危险性。第二是这些水库在经济上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发电已经发不了多少,维护费用又高。第三是生态方面影响太大。比如对鱼类的洄游可能造成致命的伤害,从而可能使某些珍贵鱼类濒临灭绝。现在拆掉的都是这种坝,并且多数是规模较小的坝,大的水坝还没有被拆除的。
现在拆除大坝从技术上讲没有问题,但拆了以后水库里面的泥沙怎么办?这些泥沙淤积了上百年,要慎重考虑,如果一次放到下游会造成很大公害,水不能喝了,河床抬高容易造成洪水泛滥,而且本来拆坝是为了拯救鱼类的,但是水流含沙量太大反而会把鱼弄死,黄河的鱼不怕泥沙,但很多珍稀鱼是要生活在清水中的。
记者:拆坝以后河流还能恢复原来的自然状况吗?
杨志达:完全恢复是很困难的,能够部分恢复就不错了。但大坝拆除以后很大的问题是如何做好河流的“复育”工作,就是让河流恢复生态能力,河流天然的生态及繁育能力被破坏后如何帮它尽快得到恢复。现在这门学问还是比较新的,大家还在摸索。河流不一定能够恢复得与原来完全一样,但恢复后应该可以接近大自然。
BACK
|
水利报社记者采访美国水文和泥沙专家John
R.Gray
国际泥沙信息网10月21日讯
美国水文和泥沙专家John R.Gray接受中国水利报社记者采访
BACK
|
|
| 大会开幕、闭幕 |
| 接见与会谈 |
| WASER成立 |
| 学术活动 |
| 技术考察 |
| 论文集 |
| 媒体报道 |
|
|
|
|
|
Previous
page |
Next
page |
Home
page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