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6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政府间水文计划(IHP)50周年边会“从科技前沿到水行动”在法国巴黎UNESCO总部举办。会议由中国水科院、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与UNESCO IHP等联合主办。UNESCO自然科学助理总干事Lidia Brito、中国常驻UNESCO大使衔代表杨新育出席会议并致辞,奥地利、卢森堡、缅甸、朝鲜、哈萨克斯坦、伊拉克、摩洛哥常驻UNESCO大使衔代表到会致辞或交流。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主任、中国水科院院长彭静,水利部水文司司长刘志雨作主旨报告。开幕式由UNESCO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Shahbaz Khan主持。20余国常驻UNESCO代表,130余位来自UNESCO IHP国家委员会、二类中心、教席,以及国际组织、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的代表参加会议。
Lidia Brito指出,水是维系地球生态平衡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人口增长、水资源需求攀升以及生态环境持续退化的背景下,全球水挑战日益复杂艰巨,亟需借助创新科技发展与应用,推动全球水治理合作迈向新高度。
杨新育表示,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事业上积极作为,始终倡导并深度参与跨部门、跨学科的水科学研究。41年前,中国牵头成立全球首个UNESCO二类中心 —— 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并持续深度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水文计划,期待未来同各方携手,构建更为强大且高效的全球水科学研究与行动网络。
彭静在主旨报告中指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多发频发,给全球水安全保障带来严峻挑战。她以数字孪生水利和洪水防御“四预”应用为例,介绍了中国在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指引下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成就,并宣介了河流伦理、智能大坝等研究报告。她表示,中国积极推动UNESCO水科学报告编制,通过分享中国治水经验、贡献中国智慧方案,为全球水治理合作注入活力。
刘志雨以“中国水文的历史和发展”为题,系统梳理了中国水文事业自起步以来的发展脉络,从早期的艰难探索到如今构建起完备的水文观测体系,展示了中国在水文数据积累、分析及应用领域的卓越成就。
UNESCO IHP水科学司处长Anil
Mishra以非洲撒哈拉地区水资源管理项目为例,剖析IHP如何将遥感监测、数值模拟等前沿技术转化为23个国家的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方案。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教授
介绍了欧盟 “水韧性城市” 计划,通过海绵城市技术使试点城市内涝风险降低40%。
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水科院国际处副处长孟圆主持。
在专家讨论环节,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展开思想碰撞。UNESCO IHP主席、世界泥沙研究学会主席Helmut Habersack提出“水-粮食-能源” 协同治理框架,UNESCO国际水资源与全球变化中心主任Harald Koethe展示北极地区冻土融化与水资源演变的最新研究成果,伯明翰大学教授David
Hannah分享人工智能在水质预警中的创新应用,UNESCO国际水灾与风险管理中心主任Toshio Koike介绍日本 “韧性社区” 建设经验,UNESCO流域综合管理区域中心主任Omogbemi Omoloju Yaya分享非洲大陆水科技能力建设成果。专家讨论环节由UNESCO水科学司司长、IHP秘书长Abou Amani主持。
UNESCO IHP是应对当今水挑战的主要机制。2025年是IHP成立50周年和UNESCO致力于水科学60周年。作为联合国唯一致力于水研究和管理的政府间计划,IHP促进了与水相关挑战的国际合作。自成立以来,该计划经历了重大演变,从一个水文科学倡议转变为全面、综合和跨学科的水科学计划。该计划的运作框架包括29个UNESCO涉水二类中心、93个UNESCO涉水教席、170个国家委员会和17个旗舰计划,有力促进了科学研究和实践之间的知识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