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消息
中国水科院院长匡尚富在现代治水与科技创新高端论坛上的致辞
发布时间: 2018-10-31

尊敬的鄂竟平部长、陆桂华副部长、汪恕诚老部长、张基尧老主任、陆佑楣院士,尊敬的世界水理事会主席 Benedito Braga 先生,尊敬的国际组织领导人,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今天,是中国水科院组建60周年的日子,我们欢聚一堂,举办现代治水与科技创新高端论坛,总结治水经验,探讨科技创新。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水科院领导班子和全体职工向百忙中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与会的国际组织领导人、国际友人以及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关心、支持、帮助我院发展的各部委、各司局、流域机构、水利厅局、科研设计院校、水利水电企业、学术团体、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向全院广大离退休老前辈和全体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总结回顾中国水科院60年发展历程,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时代意义。中国水科院60年砥砺奋进,60年执着求索,始终与社会的历史变迁同呼吸,与国家和民族大业同发展、共命运。奏响了一曲曲奋斗之歌,谱写了一篇篇水利科技创新华章!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一甲子时序轮替,中国水科院走过了一条艰辛、曲折、不断胜利的道路,在坎坷中艰难成长,在改革中焕发生机,在机遇中蓬勃腾飞,始终以奋进者的姿态镌刻在水利水电科技发展史的坐标系中。


  1933年,在现代水利奠基人李仪祉的提议下,我国第一个现代水利科研机构水工试验所在天津成立。1935年,中央水工试验所在南京成立。溯源追流,这两家机构都是中国水科院的前身,先辈们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在几经搬迁更名的艰难过程中,坚持科研、开创事业。


  1958年,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将性质相同、研究领域相近的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电力工业部水电科学研究院三家机构合并,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水利电力部水利科学研究院。在第一任院长张子林先生的带领下,开启了服务新中国水利水电建设的壮阔航程。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被迫解散近十年的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得以恢复重建。在张光斗院长带领下,中国水科院边筹建、边整顿、边科研,只用了一年时间便基本完成重建,科研事业快速恢复了正常。


  1994年,在梁瑞驹院长的倡导和推动下,经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更名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水科院,其后的十余年间,中国水科院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借鉴海内外先进经验,优化布局、健全体系,科研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2005年,中国水科院顺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提出了“瞄准一个目标、抓住二个重点、提高三种能力、建成四大基地、搞好五个建设、达到六个一流”的总体发展思路,正式开始了建设世界一流科研院的新征程。


  山以险峻成其巍峨,海以奔涌成其壮阔。2013年9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汪洋视察我院,高度评价中国水科院是“水利科技领域的国家队,有优良的科研传统和丰厚的历史底蕴,有先进的科研装备和优秀的专家队伍,规模大、学科全、基础条件好、综合实力强,在推进我国水利科技进步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60年来,一代代水科人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勇毅向前,为推动我国水利水电科技进步、保障水利水电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书写了水利科技的发展之路。


  这是一条人才强院之路。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中国水科院始终秉持人才强院的理念,以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海纳百川,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著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打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奉献的科研团队。


  在这支团队里,先后产生了杨振怀、娄溥礼、矫勇等三位共和国的部长、副部长和王伟中等地方党政负责人、晏志勇等世界500强企业家,先后拥有12位院士,包括6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别是:张光斗、林秉南、黄文熙、汪闻韶、钱宁、陈祖煜,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是:朱伯芳、陈厚群、陈志恺、韩其为、王浩、胡春宏,培养了大批学科带头人、工程技术专家和国际复合型人才。


  全院现有在职职工1367人,硕士以上学历866人、其中博士505人,副高级以上职称823人,其中教授级高工323人。是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这是一条自主创新之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60年来,中国水科院一直顺应不同时期国家需求,坚持“突出重点学科、巩固优势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加强交叉学科”的学科发展思路,全院研究领域从组建之初的8个专业,发展到今天覆盖水利水电18个学科、93个专业方向,形成了水利水电特色鲜明、专业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


  建有与学科发展配套的实验室体系,包括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36个专业实验室。

 

  研发平台体系包括4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和9个部级研究中心。支撑全院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100项成果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励、640余项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主编或参编国家及行业标准470项,获得国家专利900余项。学科优势日益凸显,其中泥沙、水资源、坝工技术等从理论到实践,已进入国际领先或先进行列。


  60年筚路蓝缕。张光斗院士创建了国内的水工结构和水电工程学科,他的专著《水工建筑物》一书,成为国内水工结构专业研究生的主要教材。

 

  黄文熙院士作为我国土力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他所创立的振动三轴仪试验方法已为国内外广泛使用,成为常规的土动力试验方法。


  钱宁院士建立了非均匀沙输沙理论体系,他的《泥沙运动力学》专著,成为泥沙研究领域的权威著作。


  林秉南院士领衔自主研发了宽尾墩、窄缝挑坎新型消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水利水电工程。


  汪闻韶院士主持研制了国内第一台振动三轴仪,率先研究土的液化特性、土石坝抗震安全评价方法等,奠定了土动力学基础。


  朱伯芳院士创建了混凝土温度应力和温度控制理论方法体系,建立了拱坝优化设计方法,不断开创了混凝土坝全过程仿真分析与智能温控技术等。

 

  陈厚群院士长期研究建立了工程结构抗震的动力作用机理、分析方法与设计标准,编制了我国第一本《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等。


  韩其为院士创建了非均匀不平衡输沙理论体系,成为泥沙学科理论基石之一,长期研究三峡工程泥沙问题和长江中下游江湖关系等。

 

  陈志恺院士主持完成了暴雨洪水频率计算方法、中国水资源初步评价等重要基础研究工作,填补了我国水资源基础工作空白。

 

  陈祖煜院士研究建立了理论更为严密的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开发的边坡稳定分析系列程序,已广泛推广应用于工程实践。

 

  王浩院士建立了面向经济与生态的水资源配置理论与方法,创建了“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等。

 

  胡春宏院士长期从事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与河道整治等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建立了黄河水沙调控与泥沙优化配置理论与技术等.

 

  60年使命在肩。中国水科院紧紧围绕国家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主持完成了一大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科技问题;承担了国内几乎所有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关键技术难题的研究与咨询。

 

  祖国大江南北、水利水电事业主要阵地、洪涝地震等应急抢险救灾最前线,处处留下了水科人的足迹与创举。

  

  在服务宏观决策方面。积极参与历次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抗旱规划、农业节水灌溉发展规划、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规划等。

  

  参与编制节水型社会建设方案、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方案、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河湖长制实施方案等,为国家和行业科学决策与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服务与支持。

  

  

  

  

  

  在服务治水实践方面。从水资源调查评价、优化配置到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从江河治理到生态文明建设,从低产田改造到大型灌区节水增粮减排,从洪旱灾害预警预报到风险管理与应急抢险救灾,从三峡、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的规划论证、设计、施工到运行管理全过程……水科人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支撑治水兴水实践。

  

  在服务国计民生方面。研发了洪水风险分析与决策系统、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旱情遥感监测系统、水污染预警预报系统、工程安全智能温控系统、水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等。

  

  开发农村节水灌溉系列产品,农村水消毒、高氟水处理等技术与设备。这些实用技术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例如,山洪灾害预警预报与调查评估系统,支撑我国2000多个县级行政区初步建立了山洪灾害防御体系,为保障山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是一条对放开放之路。包容并蓄,远见卓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水科院以世界的眼光、开放的思维,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战略,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全方位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


  积极参与世界水事活动,连续组织中国水利专家团参加世界水论坛,牵头组织协调世界水论坛和亚洲国际水周主题或议题,承办世界水理事会和亚洲水理事会董事会、主办和承办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大坝、灌排、水利学与环境、洪水、泥沙、水电等领域的国际会议。



  中国水科院是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和9个大型国际学术组织或会议机制总部及中国委员会秘书处的挂靠单位。


  与国外近40余家科研机构、知名大学、国际组织和企业签订了固定的科技合作机制。积极引进国外智力资源,特聘外籍专家Christopher George 先生喜获中国政府友谊奖。有10余位专家在国际组织内担任荣誉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等重要职务,极大提升了国际涉水事务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先后承担了UNESCO、UNDP、欧共体、世行、亚行、UNEP等国际科研项目,参与了一批亚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水利水电工程科研、咨询和建设任务。


  承担了“一带一路”国家的涉及水资源管理、防洪减灾、水环境保护、自动化监控和机电设备,以及政府应急支撑等领域的合作项目。有力提升了中国水利水电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这更是一条精神传承之路。创新、求实、敬业、奉献,就是水科人薪火相传的精神和初心。


  正是这样一种传承,水科人一路走来:面对建设年代的艰难局面,激情燃烧,无私奉献。


  面对十年动荡,信念执着,从未放弃。

  

  面对改革重建的千钧重担,不畏艰险,勇敢担当。


  直到今天,精神不变,初心不改,是矢志不渝的执着,是永不止步的进取,是严谨务实的钻研,是无私坚守的勇毅,指引我们攀登无限风光的科技险峰。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60年来,在这条锐意创新、自强不息的发展道路上,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每一步都承载着领导人的亲切关怀!1956年,毛主席在接见全国农业科学技术会议代表时,与我院第一任院长张子林亲切握手。

  

  1994年,时任国家副主席胡锦涛莅临我院,对水利水电科技工作做出重要指示。

  

  198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向我院专家韩其为院士了解三峡泥沙模型计算研究情况。

  

  200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视察龙羊峡时,亲自操作我院自主研发的H9000计算机监控系统。

  

  2013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视察我院,为水利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

  

  2018年4月,习总书记在考察三峡工程时,就在由我院中水科技公司研发的三峡电站中控室H9000屏幕前听取汇报。当时总书记提出了“真正的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新号令。

  

  就在前不久,钱正英副主席对我院提出新的希望,“立足国情,面向世界”。待会,鄂竟平部长还要对水利科技和我院未来的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60年来,这条路上,每一步都离不开部党组、各司局的关心和厚爱!每一步都离不开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每一步都离不开国际水利水电同行的友好合作!每一步都离不开老一辈水科人的无悔奉献和默默付出!每一步都离不开全体职工的辛勤汗水和奋斗坚守!在此,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谢意!

  60年太长,再多的感谢也表达不尽我们的感恩之心和感激之情。60年又太短,我们将把所有的关怀和厚爱化作前行的不竭动力,奔向新时代的远大征程!

  

  时间,还将接续中国水科院的光明未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伟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的时代方位,标注新的历史起点。2018年金秋,中国水科院再出发。“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意味着赓续不断、再接再励,意味着创新当前、奋斗其中。

 

  再出发,要实干,兴国兴邦。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水利水电科技发展。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努力搞清楚“五个什么”、切实找准解决新老水问题的关键环节,锐意进取、勇攀高峰,谱写科技兴水新篇章。


  再出发,要会干,行稳致远。要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进一步加强学科、人才、条件平台建设;进一步深化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利用,提出更多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科技利器,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


  再出发,要快干,只争朝夕。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战略,朝着实现我院提出的的三个阶段发展目标而不懈努力,即到2020年,进入世界一流科研院的行列,到2035年,进入世界一流科研院的前列,到2050年,成为引领世界水利水电科技的排头兵。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忆往昔,沧海巨变,唯有奋斗者才能劈波斩浪,永立潮头。看今朝,风鹏正举,躬逢伟大时代,我们无比自信自豪,面对伟大事业,我们备感责任重大。让我们凝心聚力再出发,奋力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新时代的科技兴水新业绩,为早日进入世界一流科研院行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主办 | 地址:北京车公庄西路20号 | 通讯:北京366信箱 | 邮编:100044 电话: +86-10-68413372 | 传真: +86-10-68411174 | Email:liuxy@iwhr.com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6/15 15:4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