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泥沙信息网讯:2013年9月2至5日,第十二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日本京都TERRSA会议中心召开,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7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中国高校、科研机构、流域机构和台湾地区参会代表70余人。水利部代表团21人,分别来自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委员会,胡春宏副主任兼秘书长任代表团团长,窦希萍总工任副团长。
第十二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由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世界泥沙研究学会(WASER)主办,日本京都大学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泥沙计划(ISI)、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AHR)、日本土木工程学会、日本侵蚀控制学会等协办。会议主题为“可持续性流域的综合泥沙管理:迈向二十一世纪中期的挑战和展望”,涵盖了流域综合泥沙管理、产沙、输沙及河流与湖泊地貌、局部冲刷与侵蚀、水库淤积与管理、模拟及测量技术、河口海岸泥沙问题、泥沙管理的环境与生态、泥沙相关的灾害、泥沙管理的社会、经济与政策等泥沙问题。
9月2日,大会开幕式在京都TERRSA会议中心大会厅举行,会议秘书长中川一(Hajime Nakagawa)教授主持,会议主席福冈捷二(Shoji Fukuoka)教授、世界泥沙研究学会主席詹保罗·迪斯尔维奥(Giampaolo Di Silvio) 教授、世界泥沙研究学会秘书长胡春宏教授、京都府知事、京都大学前校长和日本国土交通省近畿地方整备局局长分别致辞。胡春宏教授回顾了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历史和国际泥沙中心的发展,提出泥沙问题是当今世界全球性的难题。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许多国家在江河治理、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面临着泥沙问题的严峻挑战。展示了新时期中国所面临的泥沙新问题和新挑战,如地震和暴雨诱发的泥石流;建坝后引起的下游河道冲刷、崩岸和河流演变过程的变化;河湖关系的变化;库群系统的优化调度调整泥沙淤积等热点问题。提出河流治理的新探索和新理念,一是从局部治理走向全河治理,实现全河泥沙优化配置,保障河流长治久安;二是改善水沙关系,构建水沙调控体系,确定全河控制断面临界值,减少淤积;三是江河治理与生态环境相结合;四是江河治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表示中国学者和专家将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学者和专家的学术合作和交流,为共同促进世界河流泥沙问题研究和治理实践的进步发展而努力。
会上交流讨论主题报告、分会报告和展板报告270余篇。主题报告分别为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高桥保(Tamotsu Takahashi)的“大型水库逆向流系统冲沙”和武汉大学教授李义天的“崩岸的机理与预测”。我国学者参加会议所有议题报告,展示了我国在泥沙相关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9月4日会议组织安排了技术考察,与会代表参观了京都大学宇治川水理实验所、Amagase大坝、瀬田河堰闸、琵琶湖治理等。
会议期间,9月1日召开了第四届世界泥沙研究学会理事会,讨论并通过了主席报告、财务报告、工作计划等问题。秘书长胡春宏教授作了工作计划报告,对2013-2016年的工作进行了安排。9月5日下午,第四届世界泥沙研究学会大会召开,颁发了荣誉理事证书、钱宁泥沙科学技术奖国际奖和《国际泥沙研究》期刊论文奖。
9月5日下午,第十二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闭幕。国际泥沙中心秘书长胡春宏教授宣布第十三次讨论会由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承办,从大会组委会代表中川一教授手中接回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会旗,交接给下届会议承办方代表斯尔克.维普雷希特( Silke Wieprecht)教授,欢迎代表们2016年再相会!

开幕式会场






开幕式致辞
(组委会主席福冈捷二教授;WASER主席Di Silvio教授;WASER秘书长胡春宏教授;京都府副知事山下晃正先生;京都大学前副校长大西有三教授;日本国土交
通省近畿地方整备局局长池内幸司博士)
京都大学名誉教授高桥保作主题报告
武汉大学教授李义天作主题报告

会旗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