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8日,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等单位完成的财政部专项“全球江河水沙变化与河流演变响应”科技成果鉴定会。项目成果鉴定委员会由来自中国科学院、水利部、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专家组成,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教授和水利部原总工朱尔明教授分别担任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武文相主任主持了鉴定会,中国水科院副院长、项目负责人胡春宏教授介绍了项目的总体情况,中国水科院科研计划处处长阮本清教授与项目组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鉴定委员会专家成员认真审阅了技术资料,听取了成果完成单位的汇报,经过质询和讨论,一致认为项目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技术路线正确,提供的资料翔实、齐全和规范,符合鉴定要求。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全球江河水沙变化与河流演变响应”项目由财政部专项资金资助,并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泥沙计划”。该成果针对全球主要江河水沙过程变异和江河水库工程建设带来的影响,利用资料分析、理论研究、数学模型、计算机模拟等多种手段,研究了全球江河水沙变化趋势及其成因、典型江河河床演变及其对水沙变化的响应、典型水库工程建设对河流演变的影响等内容,建立了全球主要江河泥沙信息管理系统,取得了重要成果。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我国主要河流水沙变化规律:通过分析我国11条主要河流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过程,探讨了我国主要河流水沙变化趋势及南方、北方和内陆河流的水沙变异特征。
2.全球主要江河水沙变化特征与模式:在分析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澳洲主要河流水沙变化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干旱(半干旱)地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和干旱内陆河流的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特征、模式与成因,揭示了江河水沙变异机理。
3.典型河流水沙变异与河道演变响应机理:以长江和黄河水沙变化为例,揭示了典型河流水沙调控和洪水输沙对河道演变的影响机理;建立了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平衡的临界条件,提出了河道与河口海岸演变对水沙变异的响应关系。
4.水库工程对河流演变影响与作用:通过对比国内外典型水库对库区泥沙淤积、下游河流演变与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了山区河流、少沙河流和多沙河流水库工程对河流演变的影响与作用。
5.全球主要江河泥沙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海量数据处理技术,首次建立了全球主要江河泥沙信息系统,实现了泥沙信息管理的可视化和全球信息共享;按照科学数据共享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完成了泥沙信息资源的整合,建立了全球主要江河泥沙数据库,填补了全球主要江河泥沙信息管理的空白。
研究成果已在联合国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和我国有关水利规划设计等工作中采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hspace=0 src=]()
鉴定会议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