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c=]()
会场
本站讯 12月29日,《中国河流泥沙公报》发布10周年座谈会暨中国泥沙问题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水利部副部长刘宁出席并作主旨报告。刘宁指出,要抓住历史机遇,凝聚和发挥各方面力量,再接再厉,努力推进泥沙治理事业不断发展。
刘宁指出,《中国河流泥沙公报》发布意义重大,十年来成绩斐然。公报集中反映了我国水土资源保护与江河综合治理情况,通过大量泥沙资料分析,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提供泥沙信息和成果,具有“信息量大、权威性高、实用性强”等特色,促进了各省泥沙工作的开展,为水土保持、水电开发、水资源保护、河道防洪等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泥沙测量、泥沙研究、泥沙治理技术等工作,已成为江河治理与防洪、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水电开发等领域作业的重要依据。
刘宁在主旨报告中深刻分析了我国河流泥沙的基本态势。我国水土流失严重,河道输沙量大,泥沙问题突出。治水必治沙,是我国多泥沙河流治理的特点和难点。从泥沙公报十年成果来看,我国主要江河水沙条件变化,输沙量逐年减少,重要水库拦截了泥沙,重点河段冲淤变化复杂,重要泥沙事件时有发生。从水土流失治理来看,我国不断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减少了流域土壤侵蚀量和入河泥沙量,调整了水沙比例,水土流失防治取得显著成效。从水利工程建管来看,水利工程投运之初,临近河段一般会发生冲淤变化,水库泥沙淤积和清水下泄带来的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会凸显,这需要动态监测,实时分析,综合治理;通过逐步掌握泥沙运动规律,多沙河流的水利工程建设和应用积累了丰富经验;凭借梯级水库联合运用,进行水沙过程调节,可有效减少河道淤积及河床冲刷。从泥沙监测来看,河道含沙量的不均衡分布,与河流水量丰枯密切相关;一些河流河段纵横剖面和河道形态演化剧烈、萎缩或淤高严重,河势呈现强烈的游荡性,还存在有特殊的泥沙现象,如异重流等。监测也表明,河口地区河网连通性以及滩涂分布形态受含沙水流作用影响显著;某些河流因水量的减少,泥沙空间分布正在调整或已发生了重大调整。
刘宁强调,中国河流泥沙态势不容乐观,江河治理和泥沙治理在一定条件下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为此,一要高度重视泥沙工作,在多沙河流上,要像重视水量、水质问题一样,高度重视泥沙问题。二要加强泥沙监测及预报工作,要强化和优化泥沙监测站点,加强湖泊、大型水库的泥沙淤积测验,进一步推动开展泥沙测验仪器研究与泥沙预报系统建设,提高泥沙测验和预报的现代化水平。三要加强泥沙科学研究工作,应加强泥沙基础理论、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模拟技术、河道治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争取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有较大突破,对一些难点问题尽早取得突破和共识。四要加强工程建设与运行过程中的泥沙管理,泥沙问题在工程建设之初就应给予充分考虑,建成后更要结合水沙运动规律和水库运行方式,加强水利工程(群)的运行管理,为水沙资源优化配置和调度发挥应有的作用。五要加强河道泥沙管理,进一步推动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尽早出台。
水利部总工程师汪洪出席会议并发言。韩其为院士抱病参会并作了重要的学术报告,会议由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匡尚富主持,水利部水文局局长邓坚作了主题汇报,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秘书长胡春宏和武汉大学李义天教授等作了学术报告。水利部有关单位、各流域机构和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水文局及各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