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消息
调水调沙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发布时间: 2010-04-26
 十年来孜孜不倦地治理全球第五长、泥沙量最多的一条河,让黄河没有发生大洪水、也未再出现断流,整个流域超过1亿6000万人的生命财产获得保障,沿河的生态得以恢复。中国黄河水利委员会(黄委)治水的努力获得国际认同,使它从全球21个国家的50份提名中脱颖而出,成为今年第三届李光耀水源奖得主。

  黄委代表一行人将在6月28日至7月2日,前来参加新加坡国际水资源周。亲自从内阁资政李光耀手中接过这份荣耀。为了进一步了解黄委治水的过程,以及它如何造福当地人民,本报记者上周受邀到中国郑州、也就是黄河防汛抗旱指挥总部进行实地采访。

  在亢村镇亢南村的其中一条灌溉渠道,既发挥实际功能,也是一道美丽宜人的风景。

调水调沙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林佩碧 (2010-04-25)

  上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就曾因为估计错误,导致过量泥沙堆积在水坝,最终只好忍痛把那些使用不过两三年的水坝一一爆破,疏导河流。

  在治水方面拥有20年经验的李国英指出,吸取前人的教训,黄河的防洪思想、防洪技术、防洪战略决策其实着眼于治沙这一点。除了出动大量人员在中上游的黄土地区建设泥坝,另一个治沙的重点就是调水调沙。

  所谓调水调沙,就是每年7月至10月的雨季来临前,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对水沙进行控制和调节,适时蓄存或泄放。通过调整水沙的比例,确保有足够水量输送泥沙,从而减轻泥沙在下游河道淤积、导致洪水泛滥或在河床堆积的情形。

  累积多年的心得,黄委的工程师如今已大致掌握了输沙所需的水量。然而,这些数据每年仍会依据水量和泥沙分量不同而有所变化,难度还是存在的。

  回想起2002年黄委首次展开大规模调水调沙行动,李国英说:“我当时真的是抱着‘不成功,我就跟着跳下去’的心态,因为如果水流不足,泥沙会全堆积在下游,居住在黄滩区180万名老百姓的性命和产业也会受到威胁。”

  所幸,那次行动获得了莫大成功,也给黄委接下来的工作注入强心针。

  调水调沙工程在距离河南省洛阳市以北40公里的小浪底水坝进行,它也是位于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多条河流水量集中于此。

  2001年底竣工,小浪底自2002年以来,共进行了九次的调沙工程。九次调水调沙的另个显著功效,就是把黄河下游河床刷深了1.5米,使得过流能力大大提高,从每秒1800立方米提升至2009年的3800立方米。

  由于过去10多年不曾断流,以及定期将大量泥沙送入大海,黄河入海口三角洲湿地的面积不仅得以恢复,甚至因为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黄委在2004年确认“维持黄河的健康生命”为宗旨后,配合采取的一系列生态环境保育措施也逐渐取得成果。

  根据黄委的报告显示,在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鸟类种类从187种增至296种,每年飞来的候鸟约达600万只。鸟类的回归,呈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景观。

  谈到未来,李国英指出,中国的快速工业化,使得排入黄河的废污水从80年代的22亿吨增至目前的43亿吨,未来如何在满足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取得平衡将是一大挑战。

  中国-欧盟流域管理项目是中国与欧盟委员会合作项目之一,目的是借鉴欧盟成员国多年治水和综合管理水源的经验,为黄河及长江的流域管理提供新方法。

  河南省获嘉县亢村镇亢南村56岁的农民汪光有说,过去10年他那20亩耕地(约一个半足球场)除了农作物产量增加至少五倍外,由黄河流过来的泥沙量也显著少了。

  他说:“过去每年雨季,耕地里的泥沙可积达1米多,现在减少至10多公分,清理起来轻松多了,土质也因此改善。”

  这一切的改变,主要是黄河过去10多年获得妥善治理,不仅减少洪水泛滥的概率,也通过建设灌溉渠道,黄河水被适当地引进农田,使得农民无惧干旱,可从原本每年只能播种一次增加至两次,小麦和稻米轮流耕种。

  如今,由于花在耕地的时间少了,汪光有利用空出来的时间找临时工补贴家用,改善生活。

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主办 | 地址:北京车公庄西路20号 | 通讯:北京366信箱 | 邮编:100044 电话: +86-10-68413372 | 传真: +86-10-68411174 | Email:liuxy@iwhr.com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6/15 15:4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