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三届河口海岸国际研讨会谈对我国国际组织发展的思考
一、 由国际泥沙中心发起的第三届河口海岸国际研讨会在日本召开
2009年9月14-16日,第三届河口海岸国际研讨会在日本仙台召开。会议由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和日本东北大学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利工程与研究协会、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世界泥沙研究学会、日本土木工程学会等协办,来自世界各地20多个国家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由国际泥沙中心、黄委、珠江委和中国水科院等单位组成的水利部代表团共25人参加会议,并协助会议组织工作,开展学术交流。本届研讨会会期3天,包括3个学术交流分会和技术考察,共有108篇学术论文进行了会议交流,内容涉及河口与海岸过程、河口生态环境及其保护、河口海岸管理、海岸灾害、河口工程研究技术等。
国际泥沙中心是河口海岸国际研讨会的常设秘书处和发起单位。中心成立于1984年7月,当时为应对世界性泥沙难题,促进世界各国在泥沙领域的知识共享和科技合作,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届大会通过,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共同建立了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第一个涉水二类中心,我国水利行业第一个国际中心。2005年,中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重新签署了关于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的协定,在新形势下赋予国际泥沙中心新的任务。国际泥沙中心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心支持和水利部的直接领导下,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长,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开展大量国内外学术交流、技术培训、研究咨询及搭建信息平台等活动,推动了世界各国在泥沙领域的科技合作与知识共享,传播推广了世界先进的江河治理、泥沙管理、生态建设和防洪减灾等方面的经验与技术,促进了全球泥沙领域技术的进步和问题的解决。国际泥沙中心逐步发展成为专业实力强、合作信誉好、世界影响大的国际知名机构,奠定了在全球泥沙领域的主导地位,为国际泥沙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推动世界泥沙研究和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国际泥沙中心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国内外水利行业的广泛认可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合作的典范。
二、 世界各类国际组织数量不断膨胀,积极参与全球性国际组织的国家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国,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位于金字塔的底端
国际组织是指跨越国界并提供制度框架的正式机构,目的在于加强成员之间在安全、经济、社会和相关领域的合作。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组织思想被一些智者所倡导,如康德倡导“和平联盟”等。1907年成立的国际协会联盟(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UIA)至今仍为汇集国际组织各类信息的中心。
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论坛和谈判场所,是国际立法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也是国际事物的管理者、组织协调者以及国际资源的分配者。二战后,国际社会制定的涉及各个领域的国际公约或多边条约几乎都是由国际组织完成的。
![src=]()
图1 全球国际组织增长趋势
数据来源:UIA,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Org.2005/2006,Brussels,Belgium:K.G.Saur Munchen, 2005/2006。
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推进,各类国际组织正在快速扩张,数以万计的国际组织对人类各领域都产生着重要影响,对解决区域或全球性问题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国对国际组织的参与以及扮演的角色,已成为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据UIA统计,国际组织在呈现迅猛发展的趋势(如图1)。
1989年,各类国际组织的数量比1951年增加了24倍多,2005年则比1991年翻了一番。
国际组织在全球或区域性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众多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相关的领域中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国参与国际组织的程度已成为衡量其影响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图2中看出,积极参与全球性国际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国家主要是欧洲和美、日等发达国家。欧洲国家参与率比较高,特别是法国和英国等老牌发达国家,他们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机制建设和制定规则,对决策力影响很大。而发展中国家参与程度比较低,且大多只能被动地适应国际组织的机制,接受其约束。
![src=]()
图2 各国参与全球性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情况比较
数据源:UIA, Year book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iton,Vol.2, 2002/2003, Brussels, Beigium;K.G.Saur Munchen, 2002/2003, PP1608-1611.
三、我国的国际组织面临的形势、挑战及思考
(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国际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面临新的挑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许多国内的国际组织应运而生,主要目的是争取外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知识,这些国际组织筚路蓝缕,辛勤耕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愈来愈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越来越多国家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的期望,对国内的国际组织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当前我国水利发展的一项战略目标和方针就是推动中国水利全面走上国际舞台,为中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占据主动发挥重要作用,这对包括泥沙中心在内的各个国际组织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
中国水利全面走上国际舞台,面临着一系列不可避免的挑战。 由于经济发展和科技方面的差距及其它种种条件的限制,中国在科研领域的国际地位还有待提高。当前国内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的业务水平及对国外的了解程度,与发达国家人员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较长时间的充实和提高。
我们必须了解世界大环境,同时清醒地认识到国内国际组织面临的新形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应对,才能制定恰当的对策措施,使国际合作工作再创新的辉煌。
(二)我国国际组织的国际合作水平必须要通过创新性思维和新发展模式加快发展,依靠外援开展工作的老路必将被我国财政外援经费支持所代替
到目前为止,在国际领域中一系列的国际核心计划大多由美、欧发达国家来制定,他们主导着国际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而目前,我国具有高水平的外语、业务和组织能力且非常活跃的规模梯队尚未形成;在扩展传统的研究领域上步伐还不够快,在拓宽学科领域方面吸纳的人才和组织的国际活动还不够多,因而也未能引起国际上的普遍关注。
经费不足已成为目前国内国际组织的普遍现象。过去,一方面国际组织依赖的外援支持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由于认知上的差距,国家财力的支持力度还非常有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已被划归入中等收入国家,世界银行已宣布停止向中国提供软贷款,中国接受国际援助机构的援助金额呈现逐步萎缩的趋势。随着对外援助政策的逐年调整,大部分西方国家已不再将中国作为重点援助对象。以前国内国际组织获得资助的渠道包括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原子能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目前,这些国际组织不仅不能提供援助,而且我国对这些国际组织承担的义务越来越大,如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对我国由原来全球最大的粮食援助机构变为完全不援助,同时,我国负担的义务由原来的每年150万美元升至250美元,以后必然还会不断增加。因此,国内国际组织走过去依靠外援开展活动的老路必将被依靠我国对外援助或国际合作经费争取全球“话语权”的新路所代替。
(三)新形势下,针对我国特点,充分发挥现有少数国际组织的领军作用,加大国际组织的经费、人才、配套政策措施等支持已是必然趋势
在当前形势下,一些国内成立的国际组织因经费、政策和人才等制约,难以组织和发起大规模的国际活动,国际组织协调能力和影响力受到影响。名目繁多的国际组织争相组织开展各类国际活动以扩大其影响,必然使得有限的国际空间竞争加剧。而作为科研强国的美国更是利用其各方面优势,不断组织开展和泥沙相关的国际活动。而反观我国的国际组织,因各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在国际合作方面的认知差距,不少人还停留在争取外援的传统意识上,缺乏创新性思维和新的发展模式,没有及时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必定会崛起和腾飞,成为世界瞩目的国家,担负起相应更多的国际义务和责任,与发达国家一起参与分配国际“话语权”和制定国际规则。因此,与其坐观变化,不如选择一些重要的领域先行尝试,类似改革开放之初的“深圳特区”那样,选择类似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国际小水电中心等一些国际组织,加大政治、经济、政策和人才的扶持力度,使这些国际组织先行一步,按照建立健全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策要求,针对我国特点,发挥其领域的领先优势,制定有利于提升我国水利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的政策措施,为我国水利全面登上世界舞台积累经验,开拓出一条先锋之路。
(作者单位为国际泥沙研究中心)
(国际泥沙研究中心 刘孝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