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消息
黄河水利委员会获李光耀水源奖
发布时间: 2010-03-04

   十年来孜孜不倦地治理全球第五长、泥沙量最多的一条河,让黄河流域超过1亿6000万人的生命财产获得保障,以及沿河的生态环境得以恢复,中国黄河水利委员会治水的努力获得了国际认同,使它从全球21个国家的50份提名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三届李光耀水源奖得主。

  目前人在北京的黄委主任李国英昨天通过视像会议接受本地媒体访问时指出,他们在2004年确认“维持黄河的健康生命”为终极目标后,通过建设水坝和堤坝、定期展开人工调沙、设定200多个监测点,以及采用全球首创可监察干旱和预测水流的气象卫星系统等,大大改善黄河泛滥,断流现象也已经连续十年没有出现。

  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流过中国九个省份,包括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等50多座城市,一路排入渤海。

  在治水方面拥有20年经验的李国英透露,黄河水量虽然只有580亿立方米,占中国总水量的2%,可是却得养育12%人口和灌溉15%耕地,必要时还得调水给周边城市,供需之间的差异尤为明显。

  加上中国工业化,排入黄河的废污水从上世纪80年代的22亿吨增至目前的43亿吨,未来在如何满足经济发展的同时平衡生态环境,将是黄委面对的一大挑战。

  不过,他有信心随着中国政府的水源和环境保护法规近年陆续出台,保护黄河水资源的工作将不断加强。

  黄河的输沙量每年高达16亿吨,也是黄委希望持续努力改善的问题。自2002年以来,黄委一共进行了九次的调沙工程,以控制黄河水流和流往低处的泥沙量,务必达成“增水减沙、调水调沙”的目标。

  李国英说:“16亿吨,这几乎是个天文数字……如果把这些沙排成宽一米、高一米的沙墙,足以环绕赤道27次。我们估计按照现在的调沙进度,到了2030年或2050年,黄河的输沙量可比目前减少8亿吨。尽管如此,黄河仍是世界上多沙的一条河。”

  他强调,治理黄河是中国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的工程,每一年在这方面投入数十亿人民币,可是要治理、开发和管理好这个世界公认为最复杂和困难的河流,靠的不仅是中央政府的支持,来自地方政府、商界和民间的力量缺一不可。

  此外,令黄委感到自豪的是,他们采取的一系列生态环境保育措施也有了成果,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持续改善,鱼类和鸟类品种都增加了。

  黄委代表将在今年6月底前来本地出席第三届新加坡国际水资源周,除了分享治水经验,还会从内阁资政李光耀手中接过奖牌、证书和30万元奖金。

  这也是李光耀水源奖首次颁发给一个机构。过去两届得主分别是加拿大的“薄膜之父”耐戴克博士,以及来自荷兰、研发出升流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科技净化工业废水的莱廷格教授。

  今年的新加坡国际水资源周定于6月28日至7月2日,在新达新加坡国际会议与展览中心举行。

《联合早报》

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主办 | 地址:北京车公庄西路20号 | 通讯:北京366信箱 | 邮编:100044 电话: +86-10-68413372 | 传真: +86-10-68411174 | Email:liuxy@iwhr.com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6/15 15:4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