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消息
无尽的教诲
发布时间: 2010-02-02

徐乾清院士是我最尊敬的专家之一。
  2009年12月,徐院士在生病期间,我们去他家向他请教鄱阳湖治理的相关问题。他一边给我们讲,一边迅速从屋里长长的书架上抽出相关资料。他说:“我这里积累了许多资料,你们(中国水科院)要觉得什么书有用,就拿去。”我当时说:“都有用。”他说,等他身体好一点(当时有点感冒),让我们去他家整理。前几天,噩耗传来,手捧着那些还未来得及归还的资料,我心里悲痛万分,没承想,这竟是他对我最后的教诲了。后来得知,徐院士在去世前留下遗嘱,其中之一就是,将毕生积攒的相关书籍资料捐献给中国水科院,他希望这些书能继续发挥作用。另外,捐献5万元给钱宁泥沙科学基金会,他已不止一次以个人名义给基金会捐款了,算起来,徐院士是个人捐款最多的人之一。
  徐院士的去世,让我们许多年轻人非常痛心。
  记得去年三四月份,他因为身体不好住进了医院,我们曾去探望过几次。在医院里,徐院士靠“鼻饲”维持生命,这样一天需进食七八次。那天我们去时他正准备进食,我们见此想问候一下就离开,但是他马上叫住了我们:“这个很快就结束了。”尽管当时他身体比较虚弱,但他很乐观,依然十分关心年轻人的进步,关心中国水科院的发展。当时我们谈了一个多小时,言语中饱含着他对中国水利事业的思考、对年轻人的殷切期盼,句句真知灼见,情真意切。
  他告诉我们,中国水科院业务面要拓宽,跨学科研究是今后的发展方向,特别要注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的结合。要关注水电大规模开发带来的问题;要关注移民问题,移民以后应形成一个学科或专业;要关注规划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另外,还要关注修建水利工程所引起的其他影响,例如航运、港口码头的问题等都应该统筹考虑。我觉得这几点准确而透彻,过去,我们科研单位研究的问题都太微观、太具体。徐老的话时时在提醒我们,科学研究要从全局、系统、宏观的角度来考虑,一定要为生产实际服务。
  徐院士是水利部防洪减灾中心专家委员会的主任,因此他以防洪减灾的研究作为切入点,对我们科研工作者提出了希望。他说,防洪减灾研究要与实际相结合,年轻人要多接触实际,多深入现场,不要闭门造车式地搞研究,急功近利,急着出成果,要打好基础。
  追忆往事,缅怀老人,痛惜之余更多的还是感动。
  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在旁听一些会议时能见到徐院士,当时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知识渊博,学风严谨。当我1989年参加工作到中国水科院后,更是深有感触。他不仅对我国水利水电各个专业、领域和各大流域的情况都非常熟悉,而且对水利业务非常精通,无论谈到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哪怕是具体的问题,他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言必切中要害。
  徐院士的科学作风十分严谨,从他嘴里说出来的每句话、每个词都非常准确。他告诫我们,对任何事情,哪怕是一个数据都不能含含糊糊。1995年,水利部安排水科院作一个全国江河疏浚情况的研究报告,为国家是否实施“百船工程”(河湖疏浚挖泥船建造项目)提供依据。报告初稿完成后,我们邀请一些老专家来评审。当时,徐院士看了报告后,对一些数据提出疑问,向我一连提出了好几个问题,我都没答上来。他郑重地告诉我:“数据不准确,还需要核实,最好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这件事情之后,我不禁惊讶,徐院士在工作的积累中,对各大江河的情况和各类数据都了然于胸。我对徐院士更加敬佩。
  徐院士是一位忠厚的长者,平易近人,拥有大师风范。他关心、爱护年轻人的成长,我们喜欢向他讨教一些学术问题,因为他曾在水利部担任副总工程师,对全国水利情况了解得很清楚,总能高屋建瓴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因而我们每每都能受益匪浅。他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深深地感染、影响着我们,我们也从他身上汲取了很多优秀的品质。一代大师离去,我们青年一代在水利事业的征程中,应继承和发扬大师的优秀品质,愈发奋进,不辜负他的期望。徐院士对我的谆谆教诲让我受用一生,终生难忘。
  (作者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作者:胡春宏
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主办 | 地址:北京车公庄西路20号 | 通讯:北京366信箱 | 邮编:100044 电话: +86-10-68413372 | 传真: +86-10-68411174 | Email:liuxy@iwhr.com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6/15 15:4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