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贵,男,山东郓城人,1963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渠系泥沙运动及其应用,河床演变及河岸崩塌,工程泥沙(湖泊水库、枢纽工程、取水工程),物理模拟技术,流域水沙配置与泥沙资源化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具有数模计算、物模试验、野外调查、工程设计等方面的科研经历,负责《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的编辑工作。主持承担了近30项国家基金、科技攻关和重点工程研究项目,8项国际合作项目和20余项省级生产科研任务,包括国家“七·五”攻关项目“长江三峡枢纽回水变动区重庆河段泥沙问题试验研究”、国家“七·五”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水利示范工程、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引黄渠系泥沙利用及对平原排水影响的研究”、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三峡工程175m方案初期蓄水对重庆港的影响及整治措施初步研究”、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专项“重庆主城区港口与航道泥沙冲淤与调控措施研究”、国家计委高新技术发展项目“多沙河流水库淤积对水资源、水环境及防洪减灾的影响及综合治理的研究”、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专题项目“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演变规律及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工程院“东北水资源”和“浙江沿海”咨询项目、水利部创新项目“流域水沙优化配置与泥沙资源化研究”、财政部专项“全球江河泥沙信息管理数据库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北方河流灌区水沙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的研究”和“大型水利枢纽下游冲积河道岸滩崩塌机理及预测模式研究”、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泥沙计划项目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其他奖4项。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合作编写专著三部。
一、主要经历 1980年9月~1984年7月? 在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现为三峡大学)水工系,获工学学士 1984年9月~1987年3月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生,获工学硕士 1999年9月~2003年12月?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在职博士生,获工学博士 1987年4月~2001年12月 中国水科院泥沙所,工程师,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 所学术组常委 2002年~2004年12月???? 中国水科院泥沙所,教授级高工,研究室主任,所学术组常委 1987年8月~1988年7月? 中央讲师团赴江西分团,教师、教学组长 1996年3月~1996年6月? 在英国 HR Wallingford 进修 1990年10月~2000年??? ?兼任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2005年1月~??????????? 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研究培训处处长,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 2006年1月~??????????? 兼任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水力发电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委员
二、科研工作
-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重庆主城区港口与航道泥沙冲淤与调控措施研究(2012年1月—2015年12月),专题负责人。
- 水科院专项:我国江河水沙变化态势及应对策略(2012年1月—2015年12月),项目负责人。
- 全球江河水沙变化与河流演变响应(2005月2月—2010年6月),主持人之一。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型水利枢纽下游冲积河道岸滩崩塌机理及预测模式研究(2012年1月—2015年12月),项目负责人。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SI项目:Utilization of Sediment Resource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2010年1月—2010年12月),主持人之一。
- 中国工程院“浙江沿海”咨询项目专题:浙江省沿海海域泥沙来源、运动规律及其对滩涂演变的影响(2010年1月—2011年5月),专题负责人之一。
- 河流泥沙公报编制规程(2009年1月—2010年12月),项目负责人之一。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SI项目:Variation in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in the Pearl River Basin and its Cause(2008年1月—2008年12月),主持人之一。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江河水沙资源优化配置与维护河流健康的调控措施(2008年1月—2011年12月),主要参加人。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基金项目专题:流域水沙资源配置理论与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2月),主要参加人。
- 水利部公益项目: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下游河型变化机理研究(2008年1月—2011年12月),主要参加人。
- 中国河流泥沙公报(2004年—)编制发行,负责人之一。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北方河流灌区水沙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的研究(2007年10月—2010年12月),项目负责人。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SI项目:河流综合物理和生态管理——以东江为例(2006年1月—2007年12月),参加人。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SI项目:黄河口泥沙管理与湿地保护(2006年1月—2006年12月),主持人之一。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SI项目:黄河泥沙研究(2005年1月—2005年12月),主持人之一。
- 中印合作项目:Sediment Management in Reservoirs with High Rate of Silt Inflow(2007.1—2010.12),项目负责人之一。
- 财政部专项项目:全球江河泥沙信息管理数据库建设(2005年12月—2008年12月),主要参加人。
- 科技部项目:黄淮海平原灌区泥沙灾害综合治理的关键技术(2006年1月—2008年12月),负责人之一。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流域水沙资源优化配置(调控)的理论及在黄河下游的应用(2005年—2007年),主要参加人。
- 水利部创新项目:流域水沙优化配置与泥沙资源化研究(2004年1月~2005年12月),主持人之一。
- 国家重点项目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专题项目“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演变规律及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项目负责人。
- 中国工程院‘东北水资源’项目:松花江干流河道演变与维持河道稳定的需水量研究(2005年),主持人之一。
- 中国工程院‘东北水资源’项目:辽河干流河道演变与维持河道稳定的需水量研究(2005年),主持人之一。
- 国家计委高技术应用发展项目:多沙河流水库淤积对水资源、水环境及防洪减灾的影响及综合治理的研究,2000年7月—2002年7月,项目负责人。
- 长江防洪大模型咨询项目:长江防洪模型模型沙选择的试验研究(2003年7月—2004年12月),项目负责人。
- 水利部重点项目:潼关高程变化对渭河下游河道影响的动床实体模型试验研究(2002年—2003),主要参加人。
- 水利部重点项目:渭河流域综合治理关键技术问题研究(2003年—2004),主要参加人。
- 国家重点项目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专题项目:塔里木河干流输水堤防建成后对河道冲淤的影响(2002年3月—2002年10月),项目负责人之一
- 中国水科院科研专项:泥沙的资源化及其优化配置(2002年7月—2003年),项目负责人。
- 北京市应急供水项目(市计委):官厅水库清淤应急供水工程回淤监测与分析(2002年10月—2003年6月),项目负责人。
- 南水北调穿黄工程咨询项目: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黄委、长委泥沙模型试验成果的对比分析(2002年12月),主要参加人。
- 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塔里木河工程与非工程措施五年实施方案中有关技术问题的研究(2001年8月—2001年12),项目负责人。
- 国家计委高技术应用发展项目:多沙河流水库淤积对水资源、水环境及防洪减灾的影响及综合治理的研究(2000年7月—2002年7月),项目负责人。
- 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三峡工程175m方案初期蓄水对重庆港的影响及整治措施初步研究(1997年8月-1998年12月),项目负责人。
- 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典型灌区的泥沙与水资源利用对环境及排水河道的影响(85-926-06-01-03)(1992年7月-1996年2月),项目负责人。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含沙水流形成机理及长距离输送影响因素的研究(编号:59890200),主要参加人。
- 国家“七·五”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水利示范工程:山东邹平县胡楼引黄灌区水沙综合利用(1988年8月-1990年12月),项目主持人之一。
- 国家“七·五”黄淮海平源农业开发水利示范工程:山东惠民地区簸箕李灌区渠首泥沙综合治理(1988.8-1990.12),项目主持人之一。
- 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模型沙物理特性的试验研究(1989年10月-1990年11月),项目负责人之一。
- 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长江三峡枢纽回水变动区重庆河段泥沙问题试验研究(编号:16-1-2-2,1987年4月-1990年12月),主要参加人。
- 中日国际合作项目:复杂三维流场的实验研究(1996年11月—1997年7月),项目负责人。
- 中英国际合作项目:黄河引黄灌区泥沙输送的研究(1994年4月-1996年4月),项目负责人。
- 官厅水库清淤应急供水工程数模计算及资料分析(2001年3月—2001年7月),项目负责人。
- 官厅水库妫水河口挖泥疏浚整治措施物理模型试验研究(1999年5月—2000年5月),项目负责人。。
- 常德电厂取水工程泥沙物理模型试验研究(2004年),项目负责人。
- 鄂尔多斯硅电取水工程泥沙物理模型试验研究(2003.4—2003年12月),项目负责人。
- 西电东送重点工程:宣威电厂扩建水库治理分水分沙枢纽模型试验研究(2002年4月-2002年11月),项目负责人。
- 纳雍电厂取水枢纽泥沙问题物理模型试验研究(2000年5月—2000年11月),项目负责人。
- 板桥峪抽水蓄能电站泥沙问题模型试验研究(1997年8月-1998年12月),项目负责人,本项目有四份研究成果报告组成。
- 连云港核电站排水系统有关问题的分析计算(1998年7月-1998年10月),项目负责人。
- 高桥电站坝区泥沙模型试验研究(1995年8月—1996年1月),项目负责人。???
- 海南南渡江下游开发整治定床河工模型试验研究(1993年6月-1993年11月),项目负责人。
- 海南万泉河加积坝改造与沙洲岛开发问题试验研究(1993年6月-1993年11月),项目负责人。
- 江西丰城火电厂取水工程泥沙问题的试验研究(1992年10月-1993年5月),项目负责人。
- 四川紫坪铺水库回水变动区泥沙淤积模型试验(1991年3月-1992年7月),项目负责人。
- 山东济宁运河发电工程地表水取水口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及结构稳定性分析(1999年4月—1999年8月),主要参加人。
- 水科院青年基金项目:水库泥沙冲淤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成果比较及其应用(1991年3月-1993年5月),主要参加人。
- 宣威电厂水库治理工程分水分沙枢纽模型试验研究(1989年10月-1990年6月),主要参加人。
- 襄樊火电厂取水口河段泥沙模型试验研究(1992年3月-1992年9月),主要参加人。本试验成果通过审查并为甲方采用。
- 柴家峡水电站排沙孔排沙泄水效果的试验研究(1992年10月-1993年4月)主要参加人。
- 内蒙古达拉特旗火电厂取水工程中的重要问题及意见(1991年11月),主要参加人。
三、获奖情况
- 全球江河水沙变化与河流演变响应,获2011年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大禹水利科技二等奖。
- 运用科学发展观探讨维护河流健康的方略,2009年获水利部党校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
- 游荡性河流的演变规律及在黄河与塔里木河整治工程中的应用,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河岸临界崩塌高度的研究,获《水利学报》2007年度优秀论文。
- 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演变及整治,获2007年大禹水利科技二等奖。
- 潼关高程控制与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研究,获2006年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
- 湖南长沙和常德电厂取水工程泥沙模型试验研究,2005年获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 “冲积河流岸滩崩塌机理的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获中国水科院2004年度优秀博士论文。
- 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演变规律及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004年获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
- 官厅水库挖泥疏浚的可行性研究,2001年获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 纳雍电厂取水枢纽泥沙问题物理模型试验研究,2001年获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 引黄渠系泥沙利用及对平原排水影响的研究,1996年获水科院应用一等奖、1997年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 论文“模型沙物理特性的试验研究及相似分析”获1997年水科院论文二等奖。
- 江西丰城火电厂取水泥沙问题的试验研究,获1994年水科院应用二等奖。
- 水库泥沙冲淤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成果比较及其应用,获1993年水科院青年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 山东邹平胡楼灌区渠首水沙资源综合利用,获1989年水科院应用一等奖。
- 三峡工程重庆港区的泥沙模型试验(主要参加人),获1995年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 云南宣威电厂水库治理工程分水分沙枢纽模型试验研究(主要参加人),获1989年水科院应用二等奖。
- 襄樊火电厂取水口河段泥沙模型试验研究(主要参加人),获1993年水科院应用一等奖。
四、论著和论文 (一)专著 1)胡春宏、王延贵、郭庆超、胡建华等,《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演变与整治》,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2)胡春宏、王延贵、张世奇等,《官厅水库泥沙淤积与水沙调控》,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年12月。 3)蒋如琴、彭润泽、黄永健、王延贵等,《引黄渠系泥沙利用》,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年5月。 4)丁留谦、柴方昆、王延贵等编,《水利水电工程学的理论及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10月。 5)胡春宏、苏佳林、王延贵等,河流泥沙公报编制规程(SL474-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2010。 (二)论文
- Wang Yangui, et al. Study on Changes of Oncoming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and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ies. 12th? ISRS, Japan, 2013.
- Wang Yangui. Study on Falling Failure and its Critical Caving Erosion Wid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待刊).
- Wang Yangui,Jin Yakun. Study on Roles of Influence Factors in River Bank Failure, 35th IAHR,2013.9, Chengdu.
- 王延贵.河岸崩塌类型与崩塌模式,《泥沙研究》(待刊).
- 王延贵. 河流岸滩挫落崩塌机理及其分析模式的研究,《水利水电科技进展》(待刊).
- Wang Yangui. Study on Falling Failure and its Critical Caving Erosion Wid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待刊).
- 卢红伟,王延贵,史红玲. 引黄灌区水沙资源配置关键技术的研究. 《水利学报》,Vol.43(12), 2012.
- 胡春宏、王延贵、陈森美、何青等, 浙江沿海海域泥沙变化及其对滩涂变化的影响, 《浙江水利科技》,2012(4).
- Liu C., Hu CH, Wang YG, Zhang YJ and Shi HL. A global sediment data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platform and global land-ocean sediment flux. Technical Paper Abstract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Yellow River Forum, Zhengzhou, Chian.
- SHI Hongling, HU Jian, WANG Yangui. Warping for Sediment Utiliz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Technical Paper Abstract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Yellow River Forum, Zhengzhou, Chian.
- 史红玲, 胡春宏, 王延贵, 田庆奇. 淮河流域水沙变化趋势及其成因分析. 《水利学报》,Vol.43(5),2012.
- Yan-gui Wang, Lin Qi.? Distribution Evaluation and Optical Allocation Modes of Sediment Resources in Irrigation System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34th IAHR Austrilia 2011.
- Shi Hongling, Tian Qingqi, Wang Yangui and Liu Cheng. Warping for Sediment Utiliz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34th IAHR Austrilia 2011.
- 亓麟、王延贵,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泥沙资源分布评价与配置模式,《人民黄河》,2011(3)。
- 王延贵、史红玲、亓麟、马喜堂,黄河下游典型灌区水沙资源配置方案与评价,《人民黄河》,2011(3)。
- 王延贵,河道侧向冲刷对崩岸的影响,全国河床演变专题讨论会,郑州,2010.6。
- 王延贵、史红玲,引黄灌区的引水分沙特性及其对渠道冲淤的影响,《泥沙研究》,2011(2)。
- 王延贵、胡春宏、史红玲、张燕菁,近60年大陆地区主要河流水沙变化特征,第14届海峡两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10.11,台北。
- 王延贵 胡春宏 史红玲. 黄河流域水沙资源量变化及其对泥沙资源化的影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0(4)。
- 王延贵、胡春宏、史红玲,黄河流域泥沙配置与资源化途径研究,《中国水土保持科学》,Vol. 8(4),2010。
- 周宗军、王延贵,引黄灌区泥沙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及应用,《水利学报》,Vol.41(9),2010。
- 王延贵、胡春宏、周宗军,引黄灌区泥沙远距离分散配置模式及其评价指标,《水利学报》,Vol.41(7),2010。
- 张燕菁、胡春宏、王延贵,.国外典型水利枢纽下游河道冲淤演变特点[J],《人民长江》,2010,(24)。
- 胡春宏、王延贵,流域水沙资源配置的调控技术与措施,《水利水电技术》,2009(8)。
- 胡春宏、王延贵、张燕菁、史红玲,我国江河水沙变化趋势与主要影响因素,《水科学进展》,2010(4)。
- Wang Yangui, Kuang Shangfu , Influence of the Lateral Erosion on Bank Failure. Proceeding of 33rd IAHR Congress, Vancouver, Canada. 9-14 August, 2009.
- 王延贵,运用科学发展观探讨维护河流健康的方略,《人民黄河》,2009(5)。
- 周宗军、王延贵,引黄灌区泥沙分布评价,《泥沙研究》,2009(1)。
- 张燕菁、王延贵、胡春宏,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水沙分配不均衡性研究,第七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西安,2008年。
- 王延贵、胡春宏,河流功能与河流健康的内在关系,第七届全国泥沙会议,西安,2008.11。
- 王延贵、胡春宏,Calculation Models for Erosion and Deposition of Main Stem Tarim River and its Analysis, US-China Workshop on Advanced Computational modeling in 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y 13~16, 2008, Honolulu, Hawaii, USA。
- 周宗军、王延贵,引黄灌区复式断面输水输沙技术研究,《泥沙研究》,2008(5)。
- 史红玲、许晓华、王延贵、唐佑乾,位山灌区渠首泥沙灾害分析,《泥沙研究》,2008(4)。
- Wang Yangui, Hu Chunhong and Shi Hongling. Study on Allocation and Utilization Ways of Sediment as a Kind of Natural Resource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Proceeding of 10th ISRS, Moscow, Russia. 1-4 August, 2007.
- 王延贵、史红玲,河流功能及其萎缩成因,《水利水电技术》,Vol.38(6),2007。
- 王延贵、匡尚富,岸滩临界崩塌高度的研究,《水利学报》,Vol.38(11),2007。
- 张燕菁、胡春宏等,辽河干流河道演变与维持河道稳定的输沙水量研究,《水利学报》,2007(2)。
- 史红玲、胡春宏等,松花江干流河道演变与维持河道稳定的需水量研究,《水利学报》,2007(4)。
- 王延贵、胡春宏、朱毕生,模型沙起动流速公式的研究,《水利学报》,vol.38(5),2007
- Yanjing ZHANG,Chunhong HU,Yangui WANG, EVOLU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MOUTH AND ITS REGULATION?,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stuaries and Coasts, Guangzhou, China, November 25-26,2006 (黄河口演变与治理,第二届国际河口海岸会议,广州,11月25~26)。
- 胡春宏、王延贵等,论河流健康的内涵,《水科学进展》,2006(6)。
- 胡春宏、王延贵、陈绪坚,流域水沙配置,泥沙研究进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 胡春宏、王延贵、陈绪坚,流域泥沙资源化与水沙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新世纪水利工程科技前沿,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 胡春宏、王延贵、张燕菁,河流模型模拟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水文》,2006。
- 胡春宏、王延贵,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综合治理措施的研究(Ⅰ)—干流河道演变规律,《泥沙研究》,2006。
- 胡春宏、王延贵,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综合治理措施的研究(Ⅱ)——干流河道整治与生态输水措施,《泥沙研究》,2006。
- 王延贵、匡尚富,河岸窝崩机理的探讨,《泥沙研究》,2006(3)。
- 王延贵、胡春宏,流域泥沙灾害与泥沙资源性的研究,《泥沙研究》,2006(2)。
- 王延贵、胡春宏,流域泥沙资源化及其途径的研究,《水利学报》,2006(1)。
- 王延贵、匡尚富,河岸淘刷及其对河岸崩塌的影响,中国水科院学报,2005(4)。
- 胡春宏、王延贵、陈绪坚,流域泥沙资源优化配置关键技术问题的探讨,《水利学报》2005(12)。
- 胡春宏、陈绪坚、王延贵,流域水沙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和数学模型研究,第六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2005年11月,郑州。
- 王延贵、胡春宏,流域泥沙资源化的理论探讨,第六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2005年11月,郑州。
- 朱毕生、王延贵、李希霞等,官厅水库流域泥沙分布及利用的研究,第六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2005年11月,郑州。
- 李慧梅、王延贵、朱毕生等,几种模型沙的比重、干容重测定研究,,第六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2005年11月,郑州。
- 张燕菁、胡春宏、王延贵,“One-Dimensional Reservoir Sediment Mathematical Model for Heavily Sediment-Laden Rivers and its Application”,US-China Workshop on Advanced Computational Modeling in 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ept. 19~21, 2005,Mississippi.
- 陈燕飞、潘林勇、王延贵,洪水位变化对河岸崩塌影响机理的研究,《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4(11)。
- 胡春宏、王延贵,官厅水库流域水沙优化配置与综合治理措施研究Ⅰ—水库泥沙淤积与流域水沙综合治理方略,《泥沙研究》,2004(2)。
- 胡春宏、王延贵,官厅水库流域水沙优化配置与综合治理措施研究Ⅱ—流域水沙优化配置与水库挖泥疏浚方案,《泥沙研究》,2004(2)。
- 王延贵、胡春宏等,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的河床演变特点,《水利学报》,2003(11)。
- 王延贵、胡春宏,官厅水库淤积特点及拦门沙整治措施,《泥沙研究》,2003(6)。
- 王延贵、匡尚富、黄永健,洪水期岸滩崩塌有关问题的研究,中国水科院学报,2003(2)。
- 王延贵、胡春宏,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治理的对策,《中国水利》(A刊),总第481期,2003.4。
- 王延贵、胡春宏,塔里木河干流引水灌溉及其对河道冲淤的影响,《水利水电技术》,2003(1)。
- 王延贵、胡春宏等,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的河型及其成因,《泥沙研究》,2002(6)。
- 王延贵、万育生等,引黄供水灌溉模式的特点及其应用前景,《泥沙研究》,2002(5)。
- 王延贵、胡春宏等,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及对策,水科院讨论会,2002。
- 李希霞、王延贵等,板桥峪抽水蓄能电站防沙措施的试验研究,《泥沙研究》,2002(4)。
- 王延贵、吕秀贞等,三峡工程175m方案初期蓄水对重庆港的影响及整治措施初步研究,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第五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7。
- 王延贵、匡尚富等,引黄灌区不同类型渠道冲淤特性的分析。《人民黄河》,2002(1)。
- Wang Yangui, Hu Chunhong et al. Study on Sedimentation and the Mouth Bar Control in Guanting Reservoir. Proceeding of 8th ISRS, Cairo, Egypt. 3-5 Nov, 2001.
- 王延贵、胡春宏等,官厅水库近期淤积特点及拦门沙治理措施,全国泥沙学术讨论会,南京,2001.11。
- 王延贵、匡尚富等,河道冲淤对冲积河流岸边崩坍的影响,长江护岸工程(第六届)及堤防防渗工程技术经验交流会,武汉,2001.12。
- 王延贵、吉祖稳等,官厅水库妫水河口宽槽挖泥疏浚方案的试验研究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泥沙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 胡春宏、王延贵等,官厅水库妫水河口清淤疏浚措施及其效果的试验研究,《泥沙研究》,1999(6)。
- 王延贵、胡春宏,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水沙综合利用,《泥沙研究》,2000(1)。
- Huang Jinchi, Wang Yangui, A Study on the Warping near Irrigation Headwork of the Lower Reach of Yellow Riv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Vol. 14(2),1999.
- 王延贵、匡尚富、李希霞, 渠道冲淤特性及灌溉方式对渠道冲淤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交流讨论会,1999年12月。
- Wang Yangui, Li Xixia, Study on Sediment Transport in Canal of Irrigation System. Proceeding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iver Sedimentation, Hong Kong, China, 16-18 Dec, 1998
- 王延贵、李希霞等,渠道不同粒径组泥沙的输移特性,《泥沙研究》,1998(1)。
- 王延贵、李希霞,渠道断面形式对输沙能力的影响,第七届全国水利水电工程学青年学术讨论会,1998年3月,宜昌。
- 王延贵、李希霞等,典型引黄灌区泥沙运动及泥沙淤积成因,《水利学报》,1997(7)。
- 王延贵、李希霞等,典型引黄灌区引黄对环境的影响,《水利水电技术》,1997(11)。
- 戴清、王延贵等,高桥电站坝区取水排沙试验研究,《泥沙研究》,1997(2)。
- 王延贵、李希霞等,典型引黄灌区水沙分布及其特点,《泥沙研究》,1997(2)。
- 王延贵、李希霞等,簸箕李灌区引水引沙的特性,《人民黄河》,1996(1)。
- 王延贵、蒋如琴等,簸箕李灌区泥沙远距离输送的研究,《泥沙研究》,1995(3)。
- 王延贵、王兆印,模型沙容重、流变及沉降特性的试验研究,《水利水电技术》,1995(11)。
- 李希霞、王延贵等,簸箕李灌区渠首沙化及其治理,<<水利水电工程学的理论及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10月。
- 王延贵、蒋如琴等,簸箕李灌区水沙运动规律,第二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学术讨论。1995年10月。
- Wang Yangui, Li Xixia, Effect of Diversion o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Sino-German Workshop on Unsteady Sediment Transport(June,1994) 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Vol.9,1994.
- 段志科、王延贵、戴清,水库泥沙冲淤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成果比较及其应用,《泥沙研究》,1994(4)。
- 王延贵、王兆印等,模型沙物理特性的试验研究及相似分析,《泥沙研究》,1992(3)。
- 王延贵、王兆印等,模型沙的坍落高度和水下休止角试验研究及其相似分析,《水利水电工程青年学术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11月。
- 王延贵,胡楼灌区渠首淤改工程经验总结,《水科学青年论文集》,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年11月。
- 王延贵,长久分流后下游河道诸因素变化,《水科院科学研究论文集》(33),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年11月。
- 王延贵、尹学良,多沙河流分流口下游河道的冲淤计算及其优化分析,三峡全国河床演变学术讨论会,武汉,1989年10月。
- 王延贵、尹学良,分流淤积的理论分析及其计算,《泥沙研究》,1989(4)。
- 尹学良、王延贵,关于分流淤积的一些问题,《水利学报》,1988(3)。
- Yin Xueliang, Wang Yangui, Siltation Caused by Flow Diversion. AIHR-CONGRES- IAHR. 19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