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栏目
组织机构
人员组成
机构设置
成立背景
研究培训
国际研究项目
国内研究项目
国际培训项目
泥沙数据库
全球全球江河泥沙信息
出版物
国际泥沙研究
国际水土保持研究
专著
中国河流泥沙公报
国际会议
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
河口海岸国际研讨会
WASWAC学术研讨会
钱宁奖
钱宁先生简介
钱宁先生生平
基金会章程
基金会组成名单
技术奖
国际奖
重大活动
挂靠机构
国际泥沙计划
世界泥沙研究学会
世界水土保持学会
泥沙专家
公告栏
最新消息
专题报道
第三届河口海岸国际研讨会
大会开幕式
分会场报告
与越南水利大学交流
技术考察
闭幕式及欢送晚宴
中心与国际水灾风险管理
考察京都大学
主题报道
图片集锦
会议组织机构
第四届河口海岸国际研讨会
大会开幕
大会报告
分会场报告
技术考察
闭幕式
晚宴
相关会议
花絮
论文集
图片集锦
资料下载
图片新闻
机构成员
专题列表
到
首页
组织机构
研究培训
泥沙数据库
出版物
国际会议
钱宁奖
挂靠机构
泥沙专家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中国河流泥沙公报
中国河流泥沙公报2001年
发布时间: 2015-04-28
第二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第一章 长 江
一、概述
本章发布长江干、支流若干主要水文控制站2001年水沙特征值及水量、沙量的逐月分布,并将20O1年的特征值与上一年实测值及多年平均值进行比较。同时还介绍了近年来葛洲坝水库下游近坝段、荆江河段、长江口河段的冲淤变化,以及葛洲坝水库的淤积情况。重要泥沙事件包括荆江部分河段的洲滩变化、主支汊易位、崩岸以及长江河道采砂管理。
2001年长江干流从总体上说属平水(偏枯)少沙年。实测年径流量,宜昌及其以下各站均小于多年平均值与上年度值,宜昌以上均大于多年平均值,接近上年度值。干流各站年输沙量均小于多年平均值,多数站还小于上年度值,其中宜昌站沙量减少最明显,比多年平均值小40%,比上年度小23%。
2001年长江主要支流水文控制站的年径流量,仅岷江高场水文站略大于多年平均值与上年度值,其余均小于多年平均值。年输沙量除鄱阳湖湖口站略大于多年平均值外,其余均明显小于多年平均值(多数站还小于上年度值)。其中嘉陵江北碚水文站沙量减少的绝对值最大,比多年平均值减少0.97亿吨,比上年度减少0.13亿吨。根据固定断面及水下地形图计算,葛洲坝水库库区1981~2000年累计泥沙淤积量为1.22亿立方米。葛洲坝水库下游近坝段1981~1994年以冲刷为主,1995~2000年淤大于冲。长江河口段1998~2001年以冲刷为主,累计冲刷量为0.43亿立方米。
二、径流量与输沙量
(一) 2001年实测水沙特征值2001年长江干流屏山、宜昌、汉口、大通四站实测年径流量分别为1742、4155、6553、8250亿立方米,年输沙量分别为2.43、2.99、2.85、2.76亿吨,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1.39、0.718、0.435、0.336千克/立方米。与多年平均值及2000年实测值对比。屏山水文站2001年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值大22%,比2000年小2% ;输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5%,比2000年小11%;含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21%,比2000年小11%;中值粒径0.014毫米,与2000年相同。宜昌水文站2001年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值小5%,比2000年小12%;输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40%,比2000年小23%;含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37%,比2000年小15%;中值粒径 0.008毫米,与2000年相同。汉口水文站2001年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值小8%,比2000年径流量小12%;输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29%,比2000年小15%;含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24%,比2000年小4%;中值粒径0.008毫米,比2000年小0.001毫米。大通水文站2001年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值小9%,比2000年径流量小11%;输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36%,比2000年小18%;含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小31%,比2000年小8%;中值粒径0.008毫米,与2000年相同。2001年长江支流嘉陵江、乌江、汉江的控制水文站北碚、武隆、皇庄实测年流径量分别为458.5、450.7、324.5亿立方米,年输沙量分别为0.234、0.075、0.026亿吨,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0.511、0.167、0.081千克/立方米,2001年实测年径流量、输沙量与多年平均值及上一年实测值比较均偏小。
(二) 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年内变化
2001年长江干流屏山、宜昌、汉口、大通四水文站逐月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变化。水、沙量均主要集中在汛期。
2001年长江支流嘉陵江的北碚水文站逐月径流量与输沙量主要集中在8~10月份,乌江的武隆水文站逐月径流量与输沙量主要集中在5~7月份,汉江的皇庄水文站逐月径流量与输沙量分布比较均匀,是受丹江口水库的调节所致。
三、重点河段的冲淤变化
(一) 葛洲坝水利枢纽下游近坝河段
1、河段泥沙冲淤量
葛洲坝枢纽运行以后,其下游近坝段(葛洲坝至虎牙滩附近,长约24公里)河道发生相应的冲淤变化。根据固定断面及水下地形计算,1981年至1986年该河段河床以冲刷为主,累积冲刷0.20亿立方;1987年至1994年各年冲淤相间,冲略大于淤,共冲刷0.08亿立方米;1995年以后有所淤积,其中1998年淤积0.33亿立方米,1999年冲刷0.29亿立方米,2000年淤积0.32亿立方米。1998年大水后的几年,该河段的冲淤变化较大,大冲大淤交替发生。一般是当库区冲刷时该河段淤积,库区淤积时则发生冲刷。
2、横断面变化
根据近几年横断面地形资料分析,葛洲坝枢纽运行后,镇川门(大坝下游4.2公里)以上河段大江主流摆动、冲刷出现新的主槽后,其冲淤变化主要发生在主槽。镇川门至大公桥河段(河段长3.O4公里),为微弯段,其凸岸(左岸)边滩为主要冲淤部位,凹岸变化不大。胭脂坝河段(距大坝10.25-14.94公里)冲淤变化主要发生在主槽。胭脂坝以下河段较顺直,横断面滩槽冲淤变化相近。3、深泓线纵向变化深泓线河床纵断面呈起伏变化。1981年至1987年深泓明显冲刷下降,此后则冲淤相间。4、宜昌站枯水位变化
以宜昌站流量4000立方米/秒对应的水位作为枯水位的代表。葛洲坝水库蓄水前的1973年初至1980年初,宜昌站枯水位下降0.25米。水库蓄水后,1981年初至1986年初一期工程运行期,与1980年初相比,枯水位下降0.50米,与1973年初相比枯水位下降0.75米,是水位下降最多的时期。1987年初至1993年初的河床调整期,枯水位下降0.32米,与1973年初相比枯水位下降1.07米;1994年初至1998年初枯水位基本稳定;1998年近坝河段大量淤积,1999年初枯水位上升0.54米(与1998年初比较);1999至2001年,该河段有冲有淤,2001年底枯水位下降至1998年初的水平。(二)荆江河段荆江河段(枝城至城陵矾,长347公里)近几年来河势总体变化不大,但局部河段河势变化较甚,主要表现为主流线摆动、洲滩消长及崩岸等。1、沙市河湾1998年~2001年,沙市河湾河势变化主要表现为太平口边滩淤长下移、三八滩主体冲刷及新淤滩滩头(位于三八左汊)上移和金城洲南汊淤积。位于太平口过渡段进口的沮漳河口(距沙市16.56公里)处于冲刷状态,河床上的淤滩被冲走,口门左侧的老滩崩塌十分严重。太平口(距沙市10.90公里)长顺直过渡段,至2001年,主泓稳定走南汊。太平口边滩上部遭受冲刷,向下游退缩,下部则逐步淤积,不断展宽、下延。
三八滩微弯分汊段,自1998年以来,河势变化剧烈,主支汊易位频繁,滩体冲刷强烈。
金城洲分汉段,自1987年以来,主泓(包括主航道)一直稳定走右汊。1998年4月查勘显示,主泓由右汊摆动至左汊,其心滩演变也十分剧烈。金城洲头部冲刷严重,滩面高程沿程变化不大。2000年以后,金城洲迅速回淤,洲滩面积扩大,长度迅速伸长。露出枯水位以上部分长达5公里以上,沿南岸脚分布呈带状。2、石首河湾
石首弯道于1994年6月11日发生自然撇弯后,局部河势一直在调整。汽渡码头以上(陀阳树~古丈堤及其以下10公里)左岸崩塌,弯顶左岸凸咀原护岸段多次崩塌,原石首港持续淤积,北门口护岸下段产生窝崩,弯顶主流继续南移。古丈堤及其下游2~3公里继续崩塌,天星洲向北岸扩展,尾部与五虎朝阳心滩几乎相连,石首港(原弯顶右岸)近三、四年来新淤洲滩急剧向北岸拓展,高程增高。1994年6月崩穿过流后所残存孤岛(1995~1997年为四面环水)已与南岸弯顶淤滩连为一体。1993年前弯顶上游右岸旁故道枯季已形成牛轭湖。
石首河湾主流的变化,造成了近两、三年来其下游的鱼尾洲下段~北碾子湾~柴码头和寡妇夹渡口以下岸线崩塌及鱼尾洲和北碾子湾对岸边滩扩大。
3、监利河湾监利河湾演变近期主要表现在乌龟洲南部崩塌、南岸新沙洲江心洲淤长和乌龟洲北汊淤积。具体表现为:弯道上游过渡段主流向北移(分流点上提),1997年前姚圻脑边滩冲刷,1998年主流顶冲乌龟洲头对岸新沙洲中部,南汊不断扩大北移,乌龟洲平面上总体北移,北汊不断淤积积。而原新沙洲护岸下段江心出现新淤心滩。随着江心新淤心滩发育,主流北移,乌龟洲继续崩塌。2001年元月左汉完全干涸。同时,2001年12月底~2002年初姚圻脑~铺子湾段主航道(南泓)变窄,只有不到80米宽,形成单行航道。另外,由于主流右摆,造成铺子湾上段岸线崩塌。(三)长江河口段1、河道概况及演变基本规律。
长江河口段上起江阴鹅鼻嘴下至长江口50号灯标,全长约278.6km。长江口径流量大,潮流强,在这两股强劲动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长江口有规律的分汊。徐六径以下由崇明岛分为南北两支,南支在吴淞口以下被长兴、横沙两岛分为南港、北港,南港在九段沙再被分为南槽和北槽。河道平面形态呈喇叭状,长江口形态呈一展宽的平面扇形三角洲。南、北支,南、北港,南、北槽呈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格局。根据现有资料分析,长江口演变属单向演变性质,河口向外延伸,向南偏转,南岸边滩扩展,北岸沙岛并岸。长江泥沙沿东南方向出长江口,较粗部分沉积口外,形成水下三角洲,一部分较细的泥沙输移到杭洲湾,最远到福建北部沿海。2、河段泥沙冲淤量根据河道地形图量算,长江河口段1998-2001年累计冲刷量为0.43亿立方米。从河段冲淤总量来看,长江口澄通河段(江阴鹅鼻嘴~徐六泾)、南支河段微冲,北支河段上半段(崇头~三和港)以淤积为主,北支下半段(三和港~连兴港)以冲刷为主。3、主要沙滩面积变化长江口河段沙滩众多,变化比较复杂。根据1998年和2001年两次地形图量算,其面积变化不大。4、深泓线变化根据1998至2001年河道地图分析,澄通河段深槽总体变化不大,未发生大幅度深槽移位现象,但局部几个主要汊道分流点和汇流点的位置有所移动,深泓点高程变化最大处在朝东圩港至一干河之间。南支河段变化与澄通河段类似,平面上深泓线总体变化不大,但局部汊道分流点有所变化,深泓点高程变化沿程有升有降。北支河段,平面变化上,上半段深槽位置变化剧烈,滩槽基本易位,下半段变化较小,启东港以下基本不变;深泓线高程变化较大,上半段深槽处于淤积状态,下半段则处于冲刷状态。
四、葛洲坝水库的淤积
1、水库冲淤规律
根据1981年葛洲坝水库运行以来的实测资料分析,有如下的冲淤规律:①坝前水位每抬高一次,在一至二年内均产生急剧淤积②淤积平衡后水库年际变化是大水年冲,小水年淤,冲淤基本交替出现;③年内是大流量冲,小流量淤,汛期冲,枯季淤。
2、水库冲淤量
根据库区固定断面测量计算,1981至2000年全库区累积淤积量为l.22亿立方米,其中常年回水区(长约76公里)淤积l.31亿立方米,变动回水区(长约39公里)冲刷0.09亿立方米。累积淤积量至1995年最大,达1.88亿立方米,其中常年回水区淤积 l.81亿立方米,变动回水区淤积 0.07亿立方米。
3、淤积分布葛洲坝库区位于长江三峡河段,河床两岸多为岩石组成,抗冲性极强。河床演变主要表现为垂向冲淤变化,横向变化很小。常年回水区淤积量较大,其中店南(庙河至南沱,距坝 50.44至22.44公里)宽谷段和平善坝至坝前段为主要冲淤河段。变动回水区虽有冲淤变化,但量很小。水库淤积末端位于巫峡出口,距坝约120公里,没有向上游延伸的趋势。五、重要泥沙事件(一) 荆江沙市河段三八滩老滩冲刷 自1998年起,三八滩主滩(高程35米以上部分)急剧缩小,至2000年初已被水流切割,形成串沟,滩体冲刷过半,35米等高线范围的长度约350米,宽约250米,同时于串沟左侧新发育高程为32~33米的低滩。2000年底至 2001年汛前,航道数月走南汊,走南汊时间明显延长。2001年3月,三八滩长约300米,宽约40~60米。2001年8月中旬开始,水位逐渐上涨,水流顶冲三八滩,崩塌速度加快。8月20日三八滩被水流切割成1大块、2小块,23日头部两小块消失,23日露出水面面积仅为100米×1O米,24日又被冲走小半,仅存长约70米×10米大小, 9月7日主滩消失。(二)荆江河段南五洲崩岸
公安县南五洲在1999年10月27日开始崩岸,崩岸范围为红胜矶头~农丰矶头,总长3公里。崩岸严重的长1.5公里,有8处崩窝,其中,三处崩至堤面内肩,二处崩至堤面中央,三处崩至堤坡。崩窝平均崩长80米,宽50米,坎高12米。2000年春,实施退堤护岸。在此之前,已分别于1969、1973、1989、1993、1994年五次实施了退堤,1994年退堤时,尚有外滩110米。(三)长江河道采砂管理
90年代以来,在长江河道内滥采乱挖江砂现象愈演愈烈,危及河势稳定,影响防洪和通航安全。2001年10月25日朱 基总理签发国务院320号令颁布《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并于2002年1月1日实行。2001年底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编制了《长江中下游河道采砂应急规划》,中下游各省人民政府也采取有效措施,对长江河道的采砂活动进行全面整顿,打击非法采砂。11111111111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第二章 黄河
一、 概述
本章发市黄河干、支流若干主要水文控制站2OO1年水沙特征值,并将其与多年平均值、上一年实测值作对比,干流部分水文站逐月水沙量的分布。介绍了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的冲淤与库容变化,黄河下游河道断面法测算的冲淤量。重要泥沙事件包括小浪底水库异重流观测、黄河三角洲水下地形测绘、挖河固堤工程与潼关河段清淤等。
20O1年黄河干、支流又是一个小水少沙年。与多年平均值相比,黄河干、支流各站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均明显偏小,如潼关站,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仅为多年平均值的43.6%和28.9%。与上年度相比,干流各站径流量均略偏小,输沙量则有大有小,但差值很小;支流多数站径流量与输沙量略偏大。
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河中游地区,从输沙模数等值线图来看,输沙模数大于5000吨/年·平方公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河的晋陕峡谷、白于山和六盘山的黄土丘陵沟壑地带。
2001年三门峡水库潼关以下的干流库区冲刷,潼关以上的干、支流库区淤积,总体仍呈淤积。
小浪底水库从1997年10 月截流起,至2001年12月共淤积7.16亿立方米泥沙,淤积的主要部位在大坝至距坝34.21公里的黄河20 断面之间。2001年度全库淤积泥沙2.97亿立方米。由于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下泄清水时机较多,2001年下游河道总体呈冲刷态势,但山东大部分河段出现轻微淤积。
二、径流量与输沙量
(一)2001年实测水沙特征值2001年黄河干流的唐乃亥、兰州、头道拐、龙门、潼关、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等水文控制站的年径流量分别为138.1、235.6、113.3、139.4、159.0、165.5、129.5、99.79、46.53亿立方米,年输沙量分别为0.067、0.217、0.200、2.364、3.423、0.657、0.841、0.596、0.197亿吨,年均含沙量分别为0.482、0.924、1.76、17.0、21.6、3.97、6.50、5.97、4.24千克/立方米。2001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控制站实测径流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全部偏小;与上年度比较,除花园口站基本持平外,其它各站也均偏小。年实测输沙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全部偏小;与上年度比较,唐乃亥、龙门、潼关站略偏大,其他各站偏小。部分支流控制站实测水沙特征值及对比值。2001年黄河支流水文控制站实测径流量与输沙量均比多年平均值偏小。径流量与上年度比较,除渭河华县站外,其它各站均偏大。输沙量与上年度比较,除洮河红旗、渭河华县站外,其它各站均偏大。
(二)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年内变化2001年黄河干流部分水文控制站实测径流量、输沙量的逐月变化情况。由于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调节等原因,其下游各站非汛期(11月~次年6月)径流量已大于汛期(7月~10月)径流量。花园口以下的水沙分布则受小浪底水库调节的影响。
(三)黄河中游输沙模数等值线图
为研究黄河中游的产沙分布,利用黄河中游125个水文站的泥沙资料绘制了输沙模数等值线图。反映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时期的"天然本底"的产输沙空间分布状况。经分析计算:输沙模数大于5000吨/年·平方公里以上的地区约11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黄河晋陕峡谷、白于山和六盘山一带。这三个地区广布黄土丘陵沟壑地貌,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黄甫川、孤山川、窟野河、无定河、佳芦河中下游以及北洛河上游输沙模数高达20000吨/年·平方公里以上,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自70年代起黄河中游输沙模数分布有所变化。据量算,输沙模数大于5000吨/年·平方公里的区域分别为9.68万平方公里(70年代),7.02万平方公里(80年代)和 8.83万平方公里(90年代前期)。这反映了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地产沙输沙的影响。
三、 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
(一)冲淤量与分布
小浪底水库蓄水之前的1951年10月至1999年10月共48年间,黄河下游从铁谢至利津河段泥沙淤积量达55.23亿立方米,年均淤积1.15亿立方米。1999年10月以后由于小浪底水库拦蓄泥沙,下游河道整体出现冲刷,其中1999年10月~2000年10月冲刷0.83亿立方米,2000年10月~2001年10月冲刷0.78亿立方米。由于近两年黄河来水量严重偏少,2001年山东段大部分仍出现轻微淤积。2000年10月至2001年10月小浪底至花园口段冲刷0.5518亿立方米,花园口至夹河滩段冲刷0.2784亿立方米。夹河滩至高村段冲刷0.0804亿立方米,高村至孙口段淤积0.0616亿立方米,孙口至艾山段冲刷0.0275亿立方米,艾山至泺口段淤积0.0551亿立方米,泺口至利津段淤积0.042亿立方米。
(二)典型横断面的冲淤变化2001年黄河水量严重偏枯,花园口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165.5亿立方米,仅为多年平均值的41.0%,且汛期未发生漫滩洪水。受此影响,河道冲淤主要表现为主槽和嫩滩的冲淤变化。位于游荡型河段的花园口断面主槽由于冲刷而变深;孙口断面在嫩滩上淤成滩唇使河道变窄,左岸冲刷形成小主槽。位于弯曲型河段的泺口断面主要以侧边冲刷为主。与上年相比,2001年花园口、孙口和泺口断面主槽分别平均冲刷 0.10米、0.04米和0.13米。
四、重要水库的淤积
(一)三门峡水库
2001年三门峡水库入库水沙量严重偏少。2000年10月~2001年10月期间,库区共淤积0.46亿立方米,其中干流库段淤积0.21亿立方米,渭河、北洛河共淤积0.25亿立方米。由于水库在汛期利用洪水排沙,干流黄淤41(潼关六)断面(距坝115公里)以下出现冲刷,泥沙主要淤积在黄淤41断面以上和渭河、北洛河下游。从1960年5月至2001年10月的41年间,三门峡水库共淤积泥沙70.63亿立方米,其中干流库段淤积54.14亿立方米,占全部淤积量的76.7%。1、水库库容变化三门峡水库335米高程库容,1960年5月为97.50亿立方米,2001年10月为55.87亿立方米,与上年度的库容基本持平。由于近坝段干流冲刷,326米高程库容较上年略有增加。2、潼关高程的变化2001年汛后潼关高程为328.14米(指潼关水文站六号转面流量1000立方米/秒相应的水位),较上年同期下降0.19米。
(二)小浪底水库
小浪底水库是一座以防洪、防凌、减缓下游河床淤积为主,兼顾供水、发电、灌溉的综合水利工程。水库大坝距上游三门峡水库大坝130公里,控制流域面积69.4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3%。水库设计库容126.5亿立方米(275米高程),淤积后可保持库容51亿立方米。1994年9月水库主体工程开工,1997年10月截流,1999年10月下闸蓄水,2000年5月正式投入运用,2001年1月第一台机组开始发电。水库水文泥沙测验站网于1996年5月开始布设,1997年10月进行了原始库容测量,截止2001年12月,共进行断面法测验13次。1、水库冲淤小浪底水库总体处于峡谷地带,平面形态狭长弯曲,入汇支流较多,大支流与干流交接处多为开阔地带。按形态将水库划分为大坝~黄河20断面(距坝34.2公里)、黄河20~38断面(距坝66.2公里)和黄河38~56断面(距坝125.7公里)三个区段研究淤积状况。前两区段为不规则"大肚",后一区段为狭谷。黄河20断面处于八里胡同峡谷附近。从1997年10月至2001年12月,小浪底水库共淤积泥沙7.16亿立方米,其中大坝~黄河20断面间干支流共淤积5.16亿立方米,占全库淤积量的72%。1997年10月~2000年5月的两年多时间,库区淤积较少,仅0.63亿立方米,占截止2001年底全部淤积量的8.8%。
水库运用第一年(2000.5~ 2000.11),全库淤积3.56亿立方米,其中坝址~黄河20断面淤积1.89亿立方米,占当年全部淤积量的53.1%;水库运用第二年(2000.11~2001.12),全库淤积2.97亿立方米,其中坝址~黄河 20断面淤积2.68亿立方米,占当年全部淤积量的90.2%。水库纵剖面的变化情况。2001年黄河38断面(距坝66.2公里)~黄河47断面(距坝90.6公里)区段普遍发生冲刷,最大冲刷深度在黄河40断面(距坝71.0公里)附近,达11.97米;黄河37断面(距坝63.9公里)以下普遍发生淤积,最大淤积厚度在黄河4断面(距坝 4.6公里)附近,达17.39米。和上年度同期相比,2001年汛后坝前继续淤积,库底高程进一步抬高,黄河31断面(距坝 52.95公里)以下库底坡度趋于平缓。2、水库库容变化小浪底水库275米高程1997年10月实测库容为127.5亿立方米(较原设计库容大1亿立方米),至1999年6月库容基本上没有变化。2001年11月库容为123.4亿立方米,较原始库容减少了4.1亿立方米;2001年12月库容为120.4亿立方米,较原始库容减少了7.1亿立方米。3、典型断面冲淤变化黄河01(距坝1.3公里)、黄河15(距坝25.0公里)、黄河38(距坝66.2公里)三个断面冲淤变化情况。2001年和上年同期相比,黄河01和黄河15断面发生较大淤积,河底平均高程分别升高14.20米和10.81米,主槽基本为均匀淤积,且已形成较为平坦的河底。黄河38断面左岸淤积、右岸冲刷,主河槽平均冲刷5.56米。
五、重要泥沙事件及特殊泥沙现象
(一)小浪底水库异重流测验三门峡水库自2001年8月20日至9月7日泄水排沙,此期间进入小浪底水库(三门峡水文站资料)的水量为14.66亿立方米,沙量为l.77亿吨。300千克/立方米以上含沙量维持了42个小时。8月20日22时前后,浑水在距坝52公里的黄河31断面附近潜入小浪底水库库底形成异重流(此处的异重流系指由于浑水与清水的密度差而形成的分层流动,在一定的条件下浑水异重流可长距离输移而不与周围的清水掺混)。21日 8时异重流运行至坝前,24日以后随着库区水位升高,壅水水面上延,潜入点上移至距坝60公里的黄河36断面附近。
自8月21日至9月7日,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对异重流进行了连续跟踪测验,共取得280多条实测垂线,2200多个测点的流速与泥沙资料。实测最大异重流厚度20.3米,最大测点流速3.00米/秒,最大垂线平均流速l.93米/秒,最大垂线平均含沙量198千克/立方米,最大测点中值粒径为0.048毫米,最小垂线平均中值粒径为0.014毫米。在形成本次水库异重流的洪水过程中(8月20日~9月7日),出库(小浪底站)水量为 3.22亿立方米,沙量为 0.11亿吨。本次异重流的排沙比(出库沙量与进库沙量的比值)为6.2%。
(二)黄河三角洲近海区水下地形测绘
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水文水资源局对黄河三角洲近海区水下地形进行了测绘。测绘比尺为1:100000,测区范围为西起洼拉沟口南至小清河口的弧形海域,海区范围大约14000平方公里,岸线长约400公里。期间进行了高程控制测量、水深测量、潮汐观测、高潮岸线测量,并编绘出版了彩色水深图。
(三)挖河固堤工程
1998年山东黄河河务局在黄河河口段实施了挖河固堤工程。工程总挖掘量为547.95万立方米,挖掘土方用于加高培厚附近大堤。工程的实施分为挖河段和疏通段,其中挖河段形成长11公里、底宽 200米、平均挖深2.5米的新河槽,疏通段形成长13.4公里、底宽200米、边坡1:3的新河槽。(四)三门峡库区潼关河段清淤疏浚改善河势
三门峡库区潼关至古夺河段是水库滞洪排沙、蓄清排浑运用的回水变动区末端和泥沙主要淤积区。为了改善河势,降低潼关高程,1996~2001年在本河段实施了清淤疏浚工程。
清淤疏浚的主要方法是用船载射流装置冲击河床泥沙,使泥沙起动悬浮,被水流带出预定区。
1996年以来,通过清淤疏浚,并配合必要的河道整治措施,遏制了潼关至大禹渡河段的水流散乱状况,收到了河势基本归顺、流路相对稳定的效果,有利于控制潼关高程。
编写说明
1.本期公报主要发布长江、黄河2001年的径流与泥沙资料,以及若干重点河段、水库近期的冲淤变化和重要泥沙事件。
2.河流泥沙运动一般分为悬移质(悬浮于水中向前运动)与推移质(沿河底向前推移)两种。目前推移质测验精度较低,而且其数量通常较悬移质少得多。故公报中的沙量是指悬移质部分,不包括推移质部分。
3.公报中描写河流泥沙的主要物理量及其定义如下:
径流量--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立方米)
输沙量--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泥沙重量(吨)
输沙模数--单位时间单位流域面积产生的输沙量(吨/年·平方公里)
含沙量--单位体积水沙混合物中的泥沙重量(千克/立方米)
中值粒径--泥沙颗粒组成中的一个代表性粒径,小于等于该粒径的泥沙占总重量的 50%。
4.河流泥沙测验按技术规范进行。采用断面取样法配合流量测验求算断面悬移质的输沙量,并根据水、沙过程推算日、月、年等的输沙量。同时进行泥沙颗粒级配分析,求得泥沙粒径特征值。河床与水库的冲淤变化均采用断面法测量与推算。
5.我国大地测量中曾使用过不同基准高程,如黄海高程、吴淞高程等等。公报中除专门说明者外,均采用黄海高程。
6.公报中的多年平均值,除另有说明外,是指1950~2000年的实测值的平均数。如实测起始年份晚于1950年,则取实测起始年份至2000年的平均值。
7.本期公报的基本资料主要由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及有关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总站)提供。公报编写组由水利部水文局、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等单位的人员组成。
8.热忱欢迎读者对本公报提出意见和建议。
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主办 | 地址:北京车公庄西路20号 | 通讯:北京366信箱 | 邮编:100044
电话: +86-10-68413372 | 传真: +86-10-68411174 | Email:liuxy@iwhr.com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17/03/03 11: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