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副所长刘国彬研究员宣布

成果鉴定意见


 

2006 年 7 月 22 日 ,经国家林业局同意,受教育部委托,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持,在陕西吴起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承担的 “ 十五 ” 国家科技攻关子课题 “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高效植被构建配置技术 ” 进行鉴定。鉴定委员会听取了课题组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现场测试报告。详细查阅了有关技术资料,进行了认真质疑。经过充分讨论,形成如下鉴定意见:

该项研究提出了小流域植被构建景观规划技术、水土保持林优化配置技术和调控技术、仿拟自然植被恢复重建技术等 3 项新技术。在植被构建的土壤水分效应、水分利用效率和微生物效应等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1 . 揭示了植被 构建的土壤水分效应。黄土高原南部植被土壤接受的净降水在 59.7 %~ 88.6 %,林地土壤 “ 田间稳定湿度 ” 在 12.0 %~ 14.0 %,土壤水分亏缺普遍发生,以 0 ~ 40 cm 根系层水分亏缺严重。地形因素是人工调控径流的关键,造林整地是简单而有效的土壤水分的调控手段。

2. 阐明了植被构建的水分利用效率。在个体、林分等水平上测定了 “ 五水 ” 转化效率。个体 水平上为 侧柏>刺槐>沙棘>紫穗槐>柠条>油松;林分 水平上为 刺槐>油松>侧柏。半湿润区油松林土壤水分达到基本平衡,侧柏林土壤水分维持中等水平平衡,刺槐林土壤水分只能维持低水平平衡。

3. 提出了植被构建的微生物效应。黄土高原南部不同植被、不同部位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种类和数量不同;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微生物数量呈递减的趋势。凋落物和树皮中微生物类群数量排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黄土高原人工植被拮抗性放线菌资源研究填补了区域空白。

鉴定委员会认为,该研究选题目标明确,技术路线正确,实验设计合理,研究方法科学,技术资料翔实,研究结果可靠。该项研究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仿拟自然植被恢复重建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建议继续深入研究并加大该成果在同类地区的推广力度。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主办: 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 地址: 北京车公庄西路20号 邮编:100044 电话:68786413 传真: 68411174 信箱: liuxy@iwh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