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生态环境与水资源管理国际培训班
专 题 报 道
 
 


 

第二届河口海岸国际研讨会(2006年11月28-30日) 

“河流泥沙与防洪国际培训班”今日举行开班仪式 (2003/9/21)
“河流泥沙与防洪国际培训班”举行结业典礼 (2003/9/29)

 

流域生态环境与水资源管理
国际培训班
2005年9月11--19日

 

 
 考察与参观(16日-17日)  
    

参观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项目

 917日迎来了一个秋高气爽、蓝天白云的好天气。全体学员兴致勃勃地乘车来到了延庆县,参观考察上辛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以及古城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这两个治理项目是北京市水利局所属的重点治理项目,经过几年的治理,已经初具规模,是集科研、监测和经济开发为一体的综合示范项目。学员与水保站的技术人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对这种低成本、高效益的治理模式非常赞赏。考察之后,全体学员游览了八达岭长城。

 

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北京市延庆县上辛庄简介

   北京市延庆县上辛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城东南5公里的大榆树镇上辛庄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6°311″~116°419″,北纬40°2619″~40°2726″,占地面积158.54公顷(中心区面积88.4公顷),为集水土保持监测、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为一体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

区域概况

示范区所在区域地貌类型丰富,具有黄土区和土石山区两种地貌特点,地形东高西低,海拔高程在500m800m之间,沟壑密度达2.05km/km2,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74.5mm84%集中在69月。

监测预报

该示范园区同时是北京市重要的水土流失监测站,共建1处全自动气象站、23个坡面径流小区、1个小流域沟道控制站和1个土壤化验室等水土流失观测设施。同时,引入先进水土流失监测技术和设备,建立起自动化监测系统,实现了坡面径流小区和小流域沟道控制站径流、泥沙的过程监测。

实验研究

开展人工模拟降雨实验等研究工作,对短序列水土流失观测资料进行补充,研究不同坡度、坡长、工程措施、植被覆盖度、施肥程度和降雨强度对土壤及养分流失的影响,结合径流小区实验观测,获取土壤侵蚀规律以及土壤养分等化学物质在径流泥沙中的输移规律,从而为全市水土流失预测模型的研制提供数据。

推广示范

利用科技示范园区的优势,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坡改梯营造水平梯田500多亩,植树14万棵,改造原有经济林种,通过修梯田、挖鱼鳞坑、垒树盘、沟头防护等多项水土保持措施,使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林草覆盖率由30%提高到65%,土地利用结构日趋合理。同时,在示范区建设菊花与杏树套种试验示范工程、菊花生产加工基地、育苗大棚、节水灌溉示范工程、雨水集蓄系统(配套U型槽槽渠、水窖等灌溉设施)等,生产的“君君”牌君白菊已成为通过中国绿色商品发展中心认证的“绿色食品”,产品畅销北京市场,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调动了农民投资开发治理的积极性,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供类似地区借鉴推广。

合作交流

随着示范园区建设的不断完善,吸引了国内外水土保持专家前来参观交流,已成为国际、国内技术交流的窗口。近几年,来示范区参观考察的中外人士达1000多人。同时,示范区充分发挥基地优势,与首都相关科研院所展开合作,提高技术水平。

户外教室

目前示范区已成为北京市水务局和北京林业大学等大专院校合作共建的水土保持试验实习基地,配备有教室和学生宿舍,已接待学生200多人次。示范区将建成集水土保持教学、观摩、知识性旅游的户外教室。

远景规划

目前,正在对示范区进行远期规划,将补充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试验设施,探索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参数体系;补充污水、垃圾治理以及雨水利用等示范工程;补充水土流失展示内容和宣传培训材料等。最终将示范区建成具有水土保持监测、研究、治理示范、环境意识教育、水土保持技术展示和水土保持生态景观展示功能的综合性高新科技示范基地。

 

古城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简介

 

一、流域基本情况

古城小流域位于官厅水库上游,是妫水河流域的一级支流,总面积 20.18平方公里,属旧县镇管辖。包括大柏老、常家营、前吕庄和马匹营4个村,总人口1.8万人,土地总面积14万亩,其中耕地2.1万亩,农业总产值12331.7万元,2002年人均收入4500元。

二、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   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根据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8.0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9.44%,土壤侵蚀模数1600/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蚀量约2万吨,对官厅水库水质造成了一定影响。

当地是延庆县主要风沙源之一。流域内部分土地是河流冲击形成的卵石滩和沙地,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开采沙石,造成地势高低不平,土少石多,部分地段荒滩与耕地相交织,植被稀疏。大风到来之际,这里黄沙漫天,影响了周边地区及延庆县居民的正常生活。

2.   耕地较少,农业生产条件差

   流域内农民人均耕地仅1.2亩,远远低于延庆县农民人均耕地2.1亩水平。且大部分耕地土层厚度低于50cm,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由于缺乏灌溉配套设施,土地灌溉率较低,存在着村民守着水源却无水可用的问题;另外,农民对耕地的管理较为粗放,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三、计划任务及完成情况

为加快官厅水库上游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构筑首都西北生态屏障。古城小流域被列入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项目中的妫水河流域北部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并于2002年开始建设。工程主要分土地整治、造林和灌溉设施三部分。

截止目前,共客土40余万方,完成土地(河滩)整治1500亩;营造经济林1000亩,有杏、梨、桃、李子等10余个品种;修建蓄水池一座,蓄水量6000方;铺设地下管道27000米。

 

四、效益

1.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通过综合治理,项目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项目区土壤侵蚀模数从1600/平方公里·年下降到600/平方公里·年。特别是河道治理工程,按照“有水则清,无水则绿”的建设原则,疏挖古城河,清理固体废弃物3000多方。在河道两岸栽植油松和速生杨,美化环境,稳固土壤。同时,为防治干枯河道扬沙起尘,在河道内种植部分低矮抗冲刷植物,既防治了沙尘,又美化了环境。

2.   基础设施条件加强

工程结合国家的土地整治政策,平整土地1500亩。整治后的土地土壤厚度增加60厘米,土壤有机物含量明显提高。常家营村蓄水池的修建,能有效解决1000亩经济林的灌溉问题。

3.   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通过栽植经济林(目前主要为仁用杏套种板蓝根),农民经济收入明显增加。2003年,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比治理前提高500元,比全县平均的4600元高出400元。

 

五、主要做法

1. 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坚持“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灌、排、拦、蓄、节、”综合治理,提倡水利搭台,多部门联合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先后有县水利局、土地局、农业局、果办等多个部门参加。

2.     改善农民生产条件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

突出“生态优先”的原则,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土地整治和造林工程的实施,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提高了农民收入。

3.      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着重解决当地耕地短缺和灌溉条件差的问题。通过整地和配套灌溉设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解决灌溉问题,充分利用常家营村上游的龙庆峡水库每年向下游放水这一有利条件,在常家营村修建一座蓄水池。以龙庆峡水库为主要水源,并利用潜水泵与当地原有机井相连,实现了水资源的联合调度。

4.      注重机制带动,促进工程效益的发挥

项目建设之初,就与当地农民签订协议。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民积极投入到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同时由县水利局、果办等单位提供技术服务,指导村民进行土地整治、果树种植和日常管理等工作。提高农民对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认识,促进工程效益的发挥。

 

 


 
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主办 | 地址:北京车公庄西路20号 | 通讯:北京366信箱 | 邮编:1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