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匡尚富院长在纪念钱宁教授学术报告会上的讲话
2006年12月06日
尊敬的钱正英副主席,尊敬的胡四一副部长,尊敬的索丽生副秘书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隆重召开纪念钱宁教授学术报告会,其目的是缅怀钱宁教授光辉的一生,颂扬钱宁教授在泥沙研究领域的辉煌业绩和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学习钱宁先生“爱国,敬业,奉献”的精神和创新求实、勤奋严谨的科学作风,展望我国泥沙科学的发展。
今天,如此多的领导和专家光临钱宁先生的纪念会,特别是钱主席、胡部长、索部长等领导,林秉南院士、徐乾清院士、陈志凯院士、韩其伟院士、王浩院士等专家,水利部各司局、流域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奖励办、水利学会中国水利报社、水利出版社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在百忙之中亲临参会,还有远道而来的80多岁高龄的黄委会龚老先生也亲自到会,令我们十分感动,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钱宁教授的巨大感召力,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泥沙事业的关心与重视。在此,我谨代表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和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钱宁教授是世界著名的泥沙专家,我国泥沙科学研究的先驱者和开拓者之一,是一位具有深湛理论修养和开拓精神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教育家。钱先生的“爱国,敬业,奉献”精神和创新求实、勤奋严谨的科学作风,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治学思想、以及在泥沙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科学财富。刚才,胡部长、林院士、胡校长从各个方面回顾了钱先生伟大的一生、对钱先生崇高的道德风尚、科学的治学思想以及取得的辉煌业绩与作出的巨大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借此机会谈
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
钱先生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报效祖国,树立了我们学习的榜样。钱先生于解放前公派留学美国,博士研究生期间,从师于世界著名的爱因斯坦教授,1951年加州大学博士学位后,就与他夫人龚先生决定回国。当时,美国不允许中国留学生回国,钱先生和夫人被扣留在美国,直到1955年终于实现了回国并报效祖国的愿望。当时,他在美国的事业前途无量,无论是科研条件、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美国与中国相比真可谓是天壤之别,同时他父亲还是台湾的高官,他能毅然放弃,回到祖国大陆,这种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决心与勇气实在令人敬仰,值得我们学习。
二.钱先生重视理论、试验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拓展了治学之路,促进了我国泥沙研究事业的快速发展。他回国后,全身心地投入到泥沙研究事业中,通过野外调查、试验室试验和基础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了许多水利工程的疑难问题,取得了许多具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钱先生在他晚年所写的《我与黄河泥沙研究》一文中指出:“重大生产任务是推动科学研究的强大动力,我们一定要自觉地引导科学研究更好地与当前的治黄实践相结合。”他8次到黄河上、中、下游踏勘调查,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八个省,走遍了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所有重要支流。曾多次参加修订治理黄河规划,他提出的“集中治理黄河中游粗沙来源区”的建议,被认为是治黄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获得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早期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对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如《黄河下游冲淤特性的总结》、《黄河下游游荡特性及成因的分析》、《三门峡水库修建以后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及河道整治》等,这些不仅对治黄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为钱先生泥沙研究的理论总结与提升奠定了基础,后来还出版了《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动床变态河工模型率》、《异重流》等三部科学著作。林秉南院士在《学者、工程师、组织者的钱宁》一文中曾指出:“他治学注重理论、试验和现场勘查三结合”,这是对钱先生治学道路与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概括。
三.
钱先生不断开拓创新,倡导学科交叉、文理工交融,走跨学科的道路,开拓了泥沙研究的新方法和新领域,为世界泥沙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这里用三个例子来说明)
(1)钱先生在水科院河渠所(泥沙所)期间,组织并指导开始了高含沙水流研究,后来在国际上取得领先地位,为世界泥沙研究作出了特殊的贡献。1989年出版的《高含沙水流运动》汇集了钱先生生平组织和指导高含沙水流运动规律研究的丰硕成果。
(2)钱先生倡导河流运动力学与地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生前曾多次提出:“研究河床演变应当把水力学、河流动力学和河流地貌学三方面结合起来。”推动了河床演变学的建立和发展,出版了《河床演变学》著作,他不仅是现代河床演变学的开拓者之一,而且推动了河流地貌学的发展与转变,在他的影响下,河流地貌学从侧重研究河爷转变到也研究河床,从侧重研究形态转变到也研究成因与过程,从侧重研究河流的历史发展过程转变到也研究现代动力过程。
(3)特别是钱先生的巨著《泥沙运动力学》在国际上影响极大,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很高的评价,自1983年出版以来,中文版先后重印了四次,获得首届全国优秀图书奖,《泥沙运动力学》英译本成为美国土木工程学会最畅销的书籍之一,并获杂志2000年杰出学术著作奖。
四.
钱先生高度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培养和造就了大量泥沙领域的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他从60年代起就倡导组织多种类型的泥沙培训,先后他成功地组织了三次全国性的大型泥沙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泥沙研究的技术骨干和精英。特别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更是以巨大的热忱,精心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了一批象周志德教授、万兆惠教授、王兆印教授、王兴奎教授等在国内外知名的泥沙专家。
五.
钱先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把我国泥沙研究事业推上了国际舞台。80年在北京召开第一届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钱宁先生是发起人之一,并担任会议的技术总顾问。在会议期间,他建议在中国成立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广大国内外学者的支持和响应。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成立之后,尽管他已病重,他还勉力承担了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和国际泥沙研究培训杂志的主编,为使我国泥沙科学研究在世界学术界占有重要一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六.
钱先生丰硕的成果、辉煌的业绩、巨大的贡献、崇高的品德,赢得了社会的公认和世人的敬仰。2001年9月在中国北京召开的第29届国际水利学(1AHR)大会上,举行了纪念亚洲现代水利工程先驱者的活动,表彰了两名杰出的中国水利专家,其中一位就是钱宁先生。
为了纪念钱宁先生,并将他的思想品德发扬光大,1987年,清华大学及水利电力部,共同出版了《纪念钱宁同志》一书,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了书名。水利电力部党组作出了<关于向钱宁同志学习的决定>;
同时决定在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设立钱宁泥沙科学技术奖,迄今,在水利部、国家奖励办的领导下,各兄弟单位和友人的大力支持与捐助下,共进行了七次评奖活动。该奖项已成为我国泥沙科技界公认的崇高荣誉。从不断涌现出来的科技英才身上,我们看到了我国泥沙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同时也看到了钱宁先生在我国泥沙界有多么巨大的精神感召力。
21年来,钱宁教授等老一辈泥沙科学家所倡导建立的泥沙中心,始终坚持将促进世界各国在地表侵蚀与河流泥沙领域的科学研究、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培训专门人才,为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防治土壤侵蚀、保护生态环境等提供技术咨询的作为其宗旨。在水利部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广大兄弟单位的支持帮助下,承担了各类国际研究与咨询项目39项,承担国内科研项目50余项;举办各类国际培训班18期、国内培训班24期,主办和协办国际学术会议34次、国内会议50余次,组织各类国际学术交流和考察活动130余次;承担“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常设秘书处和世界泥沙研究学会秘书处工作。世界泥沙研究学会是水利界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性学术组织,标志着我国作为全球泥沙问题研究中心的地位进一步确立,将促进各国专家、学者在泥沙问题上的沟通、交流和协作,并将有力推动各国泥沙问题的科学治理。泥沙中心还被确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1HP)国际泥沙项目
(1S1)秘书处。泥沙中心编辑出版了《国际泥沙研究》英文期刊以及《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等出版物;组织评审并颁发“钱宁泥沙科学技术奖”。在国际上,泥沙中心与许多国家的政府机构、学术机构、以及国际组织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双边与多边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这些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国际有益经验,促进中国泥沙和水利科研的发展,同时帮助世界了解中国。2005年中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京重新签订了“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泥沙中心协议”。进一步加强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泥沙中心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华最重要合作伙伴之一。泥沙中心的发展和成就可以告慰钱宁教授。
我国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泥沙问题十分突出的国家。泥沙问题对江河治理、防洪减灾、改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开发利用都有重大影响。当前全国水土流失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江河演变、泥沙输移受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影响不断加剧,摆在我们泥沙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艰巨而又光荣的。我们要弘扬钱宁教授的精神,在水利部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加强泥沙领域的科学研究,不断开拓创新,振兴泥沙科学,为保证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谢谢大家! |